「蜂類螫傷」
蜂類螫傷
蜂類螫傷在台灣常見的有蜜蜂及胡蜂兩種,蜜蜂主賴植物花朵生存為素食主義昆蟲,胡蜂(即俗稱的虎頭蜂、大黃蜂)則除食用花蜜外,亦攝食水果、小動物,因此為肉食性昆蟲。雌蜂的腹部末端有一根隱藏式伸縮的刺針,刺針的功能為產卵、鑽孔、穿刺食物及攻擊、注射毒液之用。
蜜蜂的刺針末端有倒鉤,一生只能叮一次,不似胡蜂無倒鉤可行多次攻擊。蜂螫後由於螫針前端帶有倒刺,可能連同腹部毒囊、毒腺一起自蜂體脫落斷在人的皮膚內,如不儘速拔除,螫針後方的肌肉能繼續進行反射收縮而將毒液繼續送入人體,一般蜂螫後3~10天該蜂即殉職死亡。蜂類螫人後會分泌一種物質稱為費洛蒙(Pheromone)以吸引後方之蜂群支援攻擊,因此螫針除去後需用清水沖淨,以洗掉費洛蒙,免得再吸引毒蜂攻擊。
繼續閱讀
「毒蛇咬傷」
毒蛇咬傷
「蛇」是一種細長且沒有四肢的爬蟲類變溫動物,蛇是由蜥蜴演化而來,蜥蜴類的舌頭單一不分叉,但蛇類的舌頭細長而分叉,蛇常常吐舌頭,其目的是將空氣中的化學物質黏附在舌頭上,以便收回舌頭插入傑克遜氏器再傳送至大腦分辨,便可察覺出前面有什麼東西,因此蛇類具有非凡的嗅覺,但聽覺不好視力也差。不過蛇類的腹部感覺神經非常敏感,可查知地上100英呎遠的震動,且攻擊速度很快,每秒可達8英呎,但是每次攻擊的距離不會超過其身長的一半,只要不太靠近即不易被蛇咬。
世界上約有2700種蛇類,毒蛇約有375種,台灣蛇類約有60種,毒蛇約有19種包括海蛇7種,陸上毒蛇12種,在台灣常見的毒蛇有6種,屬於出血性毒素的為赤尾青竹絲、龜殼花及百步蛇,屬於神經性毒素的有雨傘節及飯匙倩,至於鎖鏈蛇則是屬於同時具有神經性及出血性毒素的混合型毒素。
毒蛇的頭大部分呈三角形,在三角形的兩個底角部份是毒腺分泌毒液演化膨大的結果,但雨傘節的頭是橢圓形並非三角形,仍是不折不扣的毒蛇,毒蛇的毒液主為消化食物之用,次為防衛攻擊獵物之用,當毒蛇咬囓時,上下頷相互擠壓毒液囊而將毒液經由毒牙注入獵物,毒牙分為管牙和溝牙,管牙呈中空管狀如注射針樣,因此咬傷時易有明顯的毒牙痕,蝮蛇科的赤尾青竹絲、龜殼花、鎖鏈蛇等的毒牙為管牙。溝牙較小且大部分埋在齒齦內,溝緣相接成溝,毒液再經此溝注入獵物體內,咬傷時不易見明顯毒牙痕,蝙蝠蛇科的雨傘節及飯匙倩屬之。
繼續閱讀
「包紮」

繼續閱讀
「身體生命徵象評估」

繼續閱讀
「止血課程訓練資料」

繼續閱讀
「如何認知呼吸道異物哽塞」

繼續閱讀
「高山症(AMS)之認識、預防及處理」

繼續閱讀
「生命之鏈 The Chain of Survival.」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