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肢新趨勢
本文作者前台灣義肢裝具學會理事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膝上截肢義肢的套筒約為塞入型((plug-fit),二次世界大戰後,則逐漸被四邊形(quadrilateral)套筒所取代,然而近十年來,又出現革新型奔筒,起初是百家爭嗚如 NSNA、CAT-CAM、Narrowed M-L等,目前已由國際義肢裝具協會(ISPO)召開專題討論後,統一命名為包坐骨式套筒(Ischial Ramus Containment socket, IRC)。包坐骨式套筒的意義乃是,將大部份的坐骨包進套筒裡,以增強內外向的穩定(mediolateral stability),而減少不正常步態的發生。它的特徵如下:(l)坐骨結節與骨支(ischial tuberosity & ramus)被包進套筒內,故內側壁與外側壁都比四邊形套筒相對地增高;(2)外側壁緊貼著股骨,故套筒的內外徑變窄而前後徑變寬;(3)套筒的四個轉角都變得十分圓滑,儘量符合肌肉的曲線,故近端截面的形狀顯得很自然而美觀;(4)嚴格要求套筒的內縮角度(adduction), 使其有利於股外展肌的收縮,並儘量限制股骨的外展趨勢;(5)設置套筒淤屈曲位置(initial flexion); (6)套筒與殘肢要完全接觸,以增加承近壓面積,減少殘肢水腫,並增加其本體感覺。膝上截肢義肢套筒的旋轉支點(fulcrum),一般是位於坐骨結節的接觸點附近,比較四邊形套筒與包坐骨式套筒的坐骨結節位置,可知後者的旋轉支點比前者更靠近內側,亦即更接近地面反作用力線,故在步態週期的站立中期(midstance phase),後者所受的內翻力距(varus moment)較小,換官之,包坐骨式套筒因外力而旋轉的趨勢降低。其次,包坐骨式套筒的最大特色,就是將大部份坐骨包進套筒內,以達到所謂的坐骨鎖定(ischial bony lock)效應,因為坐骨一旦被鎖定,好像形成一道牆,使套筒得以拮抗因內翻力距而旋轉的趨勢,同時也阻止了骨盆傾向健側的趨勢,故此設計在冠狀面的穩定性(M-L stabilty) 頗佳。此外,坐骨窩的設計使坐骨與套筒的接觸面積大增,局部壓力減少,病人倍感舒適,且套筒在矢狀面的穩定性(A-P stability)亦增加。作者認為包坐骨式套筒乃是融合過去兩種套筒的優點,再加上特殊的坐骨鎖定設計而成的,既美討又舒適,且有頗佳的前後及內外向之穩定性,以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功能,故包坐骨式套筒應是一個值得提倡的新設計。
師
身為義肢工業的領導者,College Park Industries 公司提供最符合解剖結構的足部義肢。過去十幾年來,我們公司以生醫機器 (Biomechanical) 的設計原則模擬人類足部,並研究整合高科技的複合材料,以期提升義肢的功能與耐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