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於民視新聞看到一則非常溫馨的新聞。
今年年初,台南白河區公所提出一個新點子來提供社區老人午餐共食的服務。透過政府的預算補助、民間的贊助,以及參加午餐共食的老人月付400元,就辦起了照顧老人午餐的福利服務。根據報導,目前已經有8個社區加入,每天由團膳公司烹煮三菜一湯,再分送到各社區。
新聞中,兩、三位長輩分別表示喜歡和大家一起吃飯,覺得比較有趣,還會吃得比較多。如果是一個人在家吃飯,常覺得沒有胃口不想吃。
人一有伴,就有聊天對象,一聊天,自然就會說說笑笑,一旦開口呵呵笑,心胸就舒坦,整個人都輕鬆了起來,胃口常也會跟著來,就算普普通通的飯菜,都會覺得特別地香、比較好吃。這不是什麼特別的理論,而是很多人可能都有過的類似經驗,對於許多獨居老人,或白天時家人全都出門去上班上課的長輩,則可能是心裡深刻的體會。
我的婆婆,我都叫她美國媽媽(American Mom),今年86歲,是位非常獨立的女性。即使她是如此地獨立,把自己照顧得好好的,但是獨居於二樓的她,還是會感到孤單寂寞(一樓租人,先生和我跟她租三樓)。
不過,自從她成為老人中心(senior center)的會員,她就變得比較開心,甚至忙碌。
在紐約市政府的組織中,有個老人部(Department for the Aging),提供六十歲以上的長者各種服務。包括:送餐到府、健康保健預防服務、交通服務、法律諮詢服務、傳染病防治衛教、移民和難民服務、受虐與犯罪受害者的服務、視障者與聽障者的服務、以及同性戀、雙性戀和變性人的服務等。
廣設於各社區的老人中心,基本上就像個社交聯誼中心,年齡六十五歲以上者才能加入成為會員。
老人中心提供午餐服務,月底時會給會員下個月的菜單,所以有時候美國媽媽會很興奮地告訴我們:「明天要吃炸魚排,真期待!」有時則面露厭惡地說:「明天是難吃的咖哩飯!大概不去老人中心了!」
每頓飯只要付1.5塊美金,在早上進老人中心簽到的時候,把錢付給櫃檯服務人員,服務人員就給長輩一張餐卷。然後,長輩們就自然走到和好朋友習慣坐在一起的座位,放下隨身物品,去倒杯咖啡或茶,開始聊天、或一起看超市特價宣傳單、剪折價卷、玩撲克牌等等。
通常美國媽媽先上教堂,然後再散步到老人中心,所以通常大約十點左右抵到中心,和好朋友們閒聊約一個小時後,就開飯啦!她和好朋友楚莉,有個重要任務,就是幫行動不便的同桌伙伴拿餐。這是美國媽媽和楚莉主動的助人心意,但她們看重到像是她們的責任。有時她們兩人都沒去老人中心的時候,她們就會很掛心是否其他人會主動幫忙。
因為如此,所以老人中心的工作人員會給美國媽媽和楚莉一點點好處。他們的午餐是在中心裡烹煮的,所以視當天報到人數來計算大約份量,但有時難免有一些多餘的麵包或主菜,他們就會偷偷問美國媽媽和楚莉:「想帶一份回家嗎?」
也因為如此,我就吃過幾次這老人中心的餐。嗯…實在不好吃耶。嚴重低鹽、低脂到很原味。這解答了多年前,先生與我到一家老人院當志工時,為什麼很多長輩們都會拿一瓶番茄醬下樓來吃午餐的奇怪現象了。
儘管如此,美國媽媽和楚莉,與其他很多很多的長輩們還是非常喜歡到老人中心,所以其中的理由絕對不會僅為了那一頓便宜至極的午餐,而是喜歡那歡樂而美好的人際互動。
六年前,當美國媽媽成了老人中心的會員時,我的先生和他的弟弟與姊姊們,對此非常地高興,但更為驚訝,因為他們的媽媽不是一個喜歡主動和一群陌生人互動的人,想必是太寂寞了,所以她跨出這一步。
結果這一步,將美國媽媽帶到另一個人生幸福高點,交了兩位好朋友,今年96歲的楚莉和86歲的文玲。
楚莉是她最能談心的朋友,所以即使早上已在老人中心碰面,傍晚或晚上都還會互通電話。楚莉是個活潑的開心果,總是會說些笑話或跳個什麼爆笑的舞,逗得整桌人哈哈笑。
文玲患有阿茲海默症,因為只是初期,所以她還能自行來到老人中心。她的先生的健康情況不大好,不大能照顧文玲,所以美國媽媽和楚莉常會打電話到文玲家關心她的狀況。
因為美國媽媽,楚莉和文玲慢慢地就像未曾謀面的親切家人,我們也關心她們。有時,先生的弟弟烤了餅乾或起司蛋糕,或者我烤了義大利核桃脆餅(biscotti),她們也一定會有一份。
還是因為美國媽媽,所以楚莉和文玲對於我們也都慢慢熟悉了。一回,美國媽媽要幫我到一家超市買特價鲔魚罐頭,午餐後,她們馬上提醒她快去幫我搶購,免得被搶光了。
這些小小的生活瑣事,牽起一份看似淡淡卻其實強烈的聯結感情。如果現在這些長輩們需要我們的協助,我們絕對立刻起身趕去。因為,在某種程度上,她們已經就像我們的親人。
老人中心除了提供午餐服務,每個月也發送給每一個人一箱乾糧食物(如:全麥義大利麵、脫脂奶粉、罐頭蔬菜和鮭魚、糙米、高纖餅乾等),並為當月壽星慶生,還會舉辦外出到餐廳吃飯等許多活動。
很多長輩都非常喜歡這些活動,但是,這些卻不是最吸引美國媽媽的事,而是和兩位好朋友的情誼,豐富了她每一天的生活,最讓她歡喜。
所以,即便天空下著毛毛細雨,我們認為她該待在家的時候,美國媽媽還是撐著小花傘,慢慢走到老人中心。
當老人長照在台灣成為重要議題的時候,許多縣市所辦的老人共餐之福利服務,絕對要等同地認真看待。
對生病老人的照護,是治療服務;而具體照顧年長者身心健康的共餐服務,則是屬於一種預防工作。
本來身體就健康的長輩,可以因為吃得好而繼續維持健康有活力;而原本因為孤單寂寞的長者,因為有伴而有了吃飯的胃口,就讓身心一起健康起來。再加上大家慢慢認識熟悉成了朋友,就會出現彼此關照的互助體系,更是能夠溫暖與滋潤長輩們的心靈。於是,一起吃飯,不只飯更香,還會吃出一群健康快樂的長輩。
在美國媽媽的身上,我早看到了長輩們一起吃飯的好處。現在看到台灣有越來越多的社區長輩一起吃早餐或午餐,我的內心有無比的興奮與歡喜。但新聞中也提到經費的問題,所以如此美好的事可能會因為欠缺經費而無法繼續,這絕對會讓長輩們很失落的。因此,深切期盼政府能夠看重長輩共餐的事,提出一些明確辦法,讓社會大眾有機會奉獻力量,讓長輩們可以天天一起快樂吃飯。
http://www.peoplenews.tw/news/a98cbf76-dfec-42c7-94fa-5e2bdab50530
繼續閱讀
發表於 2016/04/17 11:30 PM
|
生活情報[]
|
回應 []
|
引用[]
| 人氣 [
]
| 推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