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歷史學者座談會2018.4.27
年輕歷史學者座談會
時間:2018年4月27日 (星期五) 下午2:00至5:00
地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
報名網址:https://goo.gl/qEV4di⋯⋯
主辦單位:科技部歷史學門
甫進入高教職場的年輕歷史學工作者,面對繁重的教學與研究壓力,猶豫要延續博論的研究還是投入嶄新課題的探索,不清楚學界可以提供什麼資源,又擔心未來升等和評鑑的要求……這些是許多人共同有過的煩惱,本次座談會邀請四位優秀歷史學工作者,以過來人的身分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經驗,適合歷史學博士後研究人員、助理教授、助研究員層級同仁參加。談論主題包括:
1. 科技部、教育部有什麼獎補助可以申請?
2. 如何撰寫計畫申請書?
3. 投稿國內外期刊經驗談;面對負面審查結果的心態與回應之道。
4. 我應該儘快修改博論出版專書嗎?快真的比較好嗎?
5. 在國內外出版專書的經驗談,有什麼資源可以幫助我?
6. 如何預備升等,評估自己升等的實力?
7. 如何平衡教學、研究與服務?
8. 如何維持健康而有學術生產力的工作環境?
主持人:
呂妙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與談人:
雷祥麟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戴麗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卓穎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何淑宜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繼續閱讀
中韓關係史大家 韓國西江大學名譽教授全海宗先生逝世(1919-2018)


中韓關係史大家 韓國西江大學名譽教授全海宗先生逝世(1919-2018)
(首爾=聯合新聞)朴尚賢(音譯)記者
原文網址:http://www.yonhapnews.co.kr/bulletin/2018/01/05/0200000000AKR20180105053251005.HTML?input=1195m
光復以後致力於研究中國史和中韓關係史,奠定了韓國東洋史學堅實基礎的西江大學史學系名譽教授于湖全海宗先生于5日淩晨3時30分逝世。享年99歲。
先生1919年出生于延邊地區,首爾大學畢業後擔任首爾大學教授,1968年開始在西江大學任教。
在西江大學,先生與韓國史的李基白教授,西洋史的吉玄謨教授、車河淳教授一起開創了被眾人稱為"西江史學"的全盛時代。
先生回顧自己的人生歷程,認為人生中的兩次轉機分別是選擇了研究東洋史學和前往西江大學任教。
先生作為韓國歷史學會和韓國東洋史學會的發起人之一,曾任東洋史學會會長和白山學會會長。1977年先生被選任為大韓民國學術院會員,40年間活動不息。
在學術上,先生曾對彙編了朝鮮後期與清朝·日本間交涉文書的《同文彙考》進行分析,在中韓關係史以及以中國式的國際秩序為中心的外交關係研究中取得了顯著成果。
特別地,他以朝貢和冊封兩大主軸來理解朝鮮半島王朝與中國的關係。不過他認為朝貢並不是單方面的強求或剝削,朝貢和冊封是互惠互利的關係。
據稱,先生通過比較各國的歷史和制度,試圖找出文化的普遍模式,並開拓了比較史研究的領域。
此外,先生在對比記載有韓國古代史內容的《三國志》之《東夷傳》及《後漢書》之《東夷傳》後,指出後者是縮略並抄襲了前者。
先生對後生也關愛有加。他把以祖父和父親的名義收到的獨立運動者功勳津貼一分不差地存好後,借先親的名義創立了“鏡白東洋史研究基金”,並向首爾大學、西江大學、東洋史學會分別捐贈了1億韓元的善款。又將平生收集的藏書捐贈給了中國的浙江大學。
2008年適逢先生九十大壽,他的弟子們出版了紀念論叢集《中韓關係2000年:同行與共用的歷史》,收錄了21篇論文。他們還計畫,將把在先生米壽(八十八歲)之際所準備的論叢集以紀念論叢的形式發行。
先生在九十大壽的生日宴會上回顧自己的人生,謙虛地表示:“100分滿分的話,我想給自己打60分或者更低。” 他表示:“減分項主要是打高爾夫球、喝藥酒,以及正式聘為教授(appointed professor)。另外沒有做到集中精力研究,方向也有未把握正確的地方。”
先生留下了《中韓關係史研究》、《韓國和東洋》、《韓國和中國》、《東夷傳的文獻研究》、《歷史的理論和敘述》等著作,翻譯了《東洋文化史》、《明夷待訪錄》《中韓關係論集》等著作。曾獲得學術院獎、庸齋獎、國民勳章無窮花獎。
(翻譯:戴琳劍 李彬彬 )

訊息來源:http://mp.weixin.qq.com/s/X_L9ciu7VOLQ78l_tkAEgA
原文網址:http://www.yonhapnews.co.kr/bulletin/2018/01/05/0200000000AKR20180105053251005.HTML?input=1195m
繼續閱讀
文化南向: 一位台商的越南文獻收集歷程 (續)

許燦煌 一個台商的文化新南向 (續) 《經典雜誌》2017年8月號
見識學術的傲慢
「你看喔! 中國聖旨是『奉天承運』為開頭,越南版聖旨卻是『承天興運』,除了以示區隔(中越),同時也有主從尊卑的意涵。」剛開始有些驚訝許燦煌的飽學,原來,他對於這些越南文史古籍不僅只是收藏。一般人眼中,一個工專學歷、讓人瞧不上眼的生意人,怎麼會懂得比學術圈的教授們還要深入地道?
一九九六年,收藏之初,他回台灣專程到故宮找專家鑑定詢問,想知道自己所蒐的物件到底是真是假,但他永遠不會忘記以下這段對話。
故宮專家告訴他:「你這物件,無庸置疑是真的,但是我們故宮,不收藏本國以外的歷史文物。」「您指的這個國家是,地理版圖之外,還是文化版圖以外的?」幾乎被激怒的許燦煌如此回應。
受此震撼教育,反而激勵他發憤鑽研,馬上辦了一張故宮圖書館閱覽證,自此頻密進出善本室,只要從越南返鄉,回台空檔,就泡在故宮的善本室圖書館內,開始自己認真苦讀越南文史。如今,對於越南歷代國號幾乎倒背如流,歷朝皇室君王名號、官吏職稱、典章制度、地方與中央的公文形制,甚至道教的符咒,以及北中南三地的古今地名遞變。從隨緣蒐羅到專志鑽研,現在的他,可以確切地告訴你,如何透過朱泥的粗精、紙張的質地,不同朝代皇帝在詔書上蓋章的方位、用字遣詞、字體,聖旨的圖騰、描金與繪銀的官位等細節,辨識出文件的年代與真偽。眼前這個「越南通」,不是靠死背書籍,而是真實進入歷史,藉著親炙這些文件史料,認識了一般人眼光中看不見的越南。

新南向應有新思維
許燦煌收藏的「破爛紙張」,早期主要集中在一九四五年前越南封建時代的文獻古籍,近年來也陸續收藏了越戰南北分裂與統一之間的報章書籍,以及一九六○年代東南亞華人世界的絕版報紙。一九七五年前後因為排華陰影的歷史背景,越南人對華文大都噤若寒蟬,華文出版品多被燒毀以保身家安全,收藏有一定難度。
從字體蒼勁的越南聖旨、詔文中,體會「小中國」過去臣屬大國的一段歷史;從華語的小學教科書、發黃的報刊中,近代東方的動亂,國際現勢的詭譎多變,都在眼下手邊的幾疊散亂文件中,抽絲剝繭地精采演出。他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不外「一個台灣人為什麼要收藏越南史料?」、「越南歷史跟我們(台灣)有什麼關係?」
許燦煌表示,這些歷史資料留在中國與放在台灣手上,效應完全不同。中國是以一種上位、統治者的思維來審視這些資料,台灣則屬於中立中肯的姿態。
「越南對中國有一種歷史的糾結與矛盾,對於這一段越南的華文化歷史,越南人倒不會不承認,只不過大多不願(主動)提起。」
許燦煌的收藏亦曾引起河內漢喃研究院的高度重視,院長阮俊強特別到訪,除表驚喜,亦頻頻感謝許燦煌對於保存越南漢喃文獻古籍的付出,並告知他的收藏,遠超過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法國遠東學院、日本東洋文庫及荷蘭萊頓大學的總和。藉著這些珍貴的收藏,許燦煌希望能引起兩方政府的進一步文化交流,也讓越南知道台灣的文化底蘊。
「台灣有很多優點,但最大的致命傷卻是眼光短淺,經濟淺盤,我們不去管國際社會發生了什麼事?將帶給我們的影響?成功或失敗的價值觀,總是以經濟利益為著眼點。」一位長期關注東南亞事務的學者如此評道。
距離一九九三年第一波的南向政策迄今,已經有相當不同的時空背景,二○一七年台灣的新南向政策,眼光不應只看到經濟。經濟殖民的帝國如英、法等國,在進行利益掠取之前,最起碼尚將研究當地歷史文化視為首要之務。許燦煌感嘆:「連對方的文化都不了解,就急著想賺對方的越盾,其實是非常短視的。」
一個無所求的越南台商,誤打誤撞蒐集越南文獻,二十年後,收藏範圍與認知卻比專業學術圈還要深廣扎實。這一位台越的地下文化大使,提供了台灣新南向政策的另一種視野,或許,文化的曲徑,才是最快速的經濟捷徑!

《經典雜誌》2017年8月號報導的許燦煌先生。(全文)
https://lookaside.fbsbx.com/…/%E8%A8%B1%E7%87%A6%E7%85%8C-1…
許燦煌文庫 facebook粉絲專頁繼續閱讀
華中師範大學成立亞洲研究院,濱下武志教授任院長


華中師範大學成立亞洲研究院,濱下武志教授任院長
2017年6月22日,華中師範大學亞洲研究院揭牌儀式暨第一屆“亞洲論壇”在該校逸夫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美國人文及科學院外籍院士濱下武志教授、澀澤榮一財團井上潤教授、原駐日本使館教育處公使街參贊白剛、校長楊宗凱和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馬敏教授共同為亞洲研究院揭牌。
副校長彭南生在開幕式致辭中首先介紹了該校的歷史文化底蘊、發展歷程、辦學理念,並就學校成立亞洲研究院(以下簡稱亞研院)的背景、初衷和意義進行了說明。彭南生表示,亞研院定位為高水準、國際化的人文社會科學交流平臺,依託該校歷史學、政治學、語言學、社會學、文化學、國際關係等重點學科,結合國家戰略發展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綜合化、跨學科的需要,開展科學研究。未來,亞研院將與多所世界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緊密的實質合作關係,開展有特色的、國際化的學術研究,培養跨學科人才,打造國際合作科研平臺和亞洲研究智庫。
學校決定聘請濱下武志教授擔任亞研院院長;李培德教授、該校歷史文化學院付海晏教授、外國語學院李俄憲教授擔任亞研院副院長。濱下武志在發言時談到,亞洲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今天談亞洲發展和亞洲研究,必須從全球的角度出發,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探討。中國正在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為亞洲各國發展帶來了重大發展機遇,亞洲課題逐漸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華中師範大學成立亞洲研究院具有特別的意義。
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馬敏表示,亞研院將主要側重於研究中國、日本、韓國、印度等多個東亞、南亞以及東南亞國家。成立初期,會以全球化為背景,以產業史和文化交流史為重點開展相關研究。此外,還將在數位人文與亞洲研究領域“搶佔”學科制高點。
訊息來源:
http://mp.weixin.qq.com/s/gNavQN7Go_UKfPHgC2Y_fQ
繼續閱讀
穿越時空的「錄音筆」:400年前閩南語史料大發現

中研院新史料發表會新聞稿
由國立清華大學、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西班牙巴塞隆納Pompeu Fabra大學及塞維亞(Sevilla)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在菲律賓聖多瑪斯大學檔案館裡,尋獲一份距今約四百年,厚達千頁近兩萬字詞的《漳州話詞彙(Vocabulario de la Lengua Chio Chiu)》,堪稱本世紀以來,關於明代閩南話史料發掘最重大的成果。今日的我們透過這份手稿上的拼音符號,得以「聽到」十七世紀在馬尼拉及北臺灣閩南人說的話。原來今日我們仍會使用的詞「洗門風(Sey Muy Hong)」,400年前的閩南人就已經在使用。
這支研究團隊在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的獎助下,前往西班牙與菲律賓等地檔案館,進行搜集、整理與建構有關十六、十七世紀臺灣與中國的西班牙史料數位資料庫。近兩年來陸續前往馬德里、塞維亞及巴塞隆納找尋古閩南話的詞典或古籍,幾經努力終於在馬尼拉尋獲《漳州話詞彙》,同時在本土學者連金發、李毓中、陳宗仁及西班牙學者José Luis Caño Ortigosa等的協助下,得以解讀出400年前海外閩南人的用字遣語,一窺當時閩南人的常民生活,甚至航海、貿易商品術語與髒話。

1571年西班牙人帶著美洲的白銀來到菲律賓,吸引了數以萬計的閩南人前往馬尼拉謀生,而後透過閩南人的貿易網絡與資訊,西班牙人獲知被閩南人稱為「北港(Pag Cang)」的臺灣,以及島上「雞籠(Quey Lang)」、「淡水(Tam Chuy)」的相關資訊,甚至還在1597年畫下世界上第一張艾爾摩沙(Hermosa,即臺灣)島的完整地圖,在這張圖上便註記著雞籠與淡水港。

而後西班牙人為了前往福建傳教,便開始透過馬尼拉的閩南人協助編譯相關的閩南話書籍,編成《漳州話辭匯》。而其中「雞籠、淡水」詞條,西班牙文寫道:「艾爾摩沙島上,西班牙人所在的土地(Tierra de Isla Hermosa ado estan los españoles)。」得以證明這份手稿製作於西班牙人殖民北臺灣時期1626年至1642年之間,比起1711年開始編輯的康熙字典早了近百年,同時也是目前尋獲十六、十七世紀閩南話詞彙文獻中,詞數最多且內容最豐富的。
先前所找到有關漳州話語言紀錄,最著名的是已故大漢學家龍彼得(Pier van der Loon)找到的《漳州話語法》,總共約六十頁,介紹近兩千個字詞。而此次找到的《漳州話詞彙》,蒐羅的字詞數是前者的十倍。
透過這部十七世紀初期編纂的《漳州話詞彙》,今日的我們得以獲知當時漳州移民的日常詞彙,以及這些詞彙背後的生活點滴、地理知識,增進我們對臺灣早期閩南移民的認識。例如臺灣常見的毒蛇青竹絲,則在手稿中寫為「竹系蛇」,西班牙人編譯為「Vibora (意為毒蛇)」,螢火蟲則是「火金星(Hue Quion Che)」,甚至清代臺灣糖廍,仍在使用製糖的專用術語「漏尾糖(Lau Bue Tung)」,亦在明末時期便被西班牙人編進這本詞彙中。
此次《漳州話詞彙》的發現,將為臺灣學術界帶來新的研究動能,對歷史學而言,可從西班牙人的角度了解閩南人在臺灣及東南亞活動的足跡與面貌;對語言學而言,則有助於重建四百年前閩南話的樣貌,了解現今臺灣與東南亞閩南話的流變。同時,也為政府推動的新南向政策,增加了學術與文化交流的另一新契機。
新史料發表會:2017年4月14日於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
https://www.sinica.edu.tw/ch/news/4357 穿越時空的「錄音筆」: 西班牙殖民時期新史料發表
相關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7314/2404370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403316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414005662-260405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036147
繼續閱讀
濱下武志教授當選2017年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
4月12日美國人文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英文簡寫為AAAS),公佈了2017年院士名單,共有228位當選,包括188位院士和40位外籍院士。
https://www.amacad.org/content/members/newFellows.aspx?s=a
據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官網介紹,該院成立於1780年,現共有院士4000多名,外籍榮譽院士600多名。他們中有250名諾貝爾獎得主和60多位普利茲獎得主。美國人文與科學研究院素以結合各學科專家,長期針對前沿性主題,提出獨立報告,以及建立理性跨領域溝通平台而聞名;其研究結論常為美國政府作為決策參考。目前該學院研究重點為:科學與科技、全球安全、社會政策與美國憲法、人文與文化、教育。胡適、錢學森、李政道、何炳棣、丘成桐、杜維明、施一公、李零等華人學者都曾當選為該院院士。
濱下武志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海域亞洲史、中國社會經濟史、東亞經濟史、東南亞華僑華人史等。1943年出生於日本靜岡市。1972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專業,1974年碩士畢業,並攻讀博士學位。1979年到一橋大學經濟學部任教,先後擔任講師、助教授。1982年轉到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曾任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及所長、東大評議員、東洋學文獻中心長。2000年又被京都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聘為教授,2006年被聘為龍谷大學教授。之後,又受聘為中國中山大學亞太研究院院長等,現為日本東洋文庫理事・研究部長,並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香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
他著述宏富,主要研究特色在於以宏觀角度對亞洲.中國近代社會經濟的發展進行長時間且廣域而深入的研究,對於過往以西方中心主義的亞洲.中國研究提出修正,提出應以亞洲內部為出發點進行亞洲研究,進而引導出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連續、反西方衝擊說以及朝貢貿易體制等重要學說,在國際學術界享有盛譽,具有崇高的學術地位。其許多著作已被譯為中文出版,主要有《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清末海關財政與通商口岸市場圈》、《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香港:亞洲的網路城市》、《朝貢體系與近代亞洲》、《中國、東亞與全球經濟》等。濱下教授獲此榮譽,實至名歸。
相關連結
http://mp.weixin.qq.com/s/LH634qg6R1iiQ_0oKoyZ5g
http://www.maguang.net/archives/5501
繼續閱讀
John E. Wills, Jr. (1936-2017,衛思韓)教授逝世

國際知名歷史學者John E. Wills, Jr. (1936-2017, 中譯:小約翰·威爾斯、衛思韓、魏思韓、魏而思)於今年1月不幸過世,謹致哀悼之意。
John E. Wills, Jr.教授原任教於南加州大學,師承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先生。他通中、日、荷、德、法、葡、西等語文,是一位學養俱佳的學者。研究領域含括全球史、海洋史、交流史,特別又以明清史和荷蘭、葡萄牙殖民史見長。
主要著作(編著書)如下。
相關訊息可參看南加大網頁的介紹。
http://china.usc.edu/john-e-wills-jr-1936-2017-longtime-usc-china-studies-leader

Books:
Pepper.Guns, and Parleys: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nd China, 1662-1681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Embassies and Illusions: Dutch and Portuguese Envoys to K'ang-hsi, 1666-1687 (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
Chinese Lives and Tim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92).
Mountain of Fame: Portraits in Chinese Hist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paperback 1996).
1688: A Global History (W.W. Norton and Granta Books, 2001; in Italian, Rizzoli, 2001; in Portuguese, Campus, 2001; in Dutch, Ambo, 2001; in German, French, Chinese, under contract).
The World from 1450 to 1700 (The New Oxford World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October 2009).
(co-edited with Jonathan D. Spence) From Ming to Ch'ing: Conquest, Region, and Continuity in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paperback, 1981).
(editor) Eclipsed Entrepo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Taiwan and Central Vietnam, 1500-1800 (The Pacific World-Lands, Peoples and History of the Pacific, 1500-1900 : Volume 5, Ashgate Publishing; Bilingual edition , 2003).
(editor) China and Maritime Europe, 1500-1800: Trade, Settlement, Diplomacy, and Miss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cember 31, 2010).
繼續閱讀
浙江省博物館 「漂海聞見.15世紀朝鮮儒士崔溥眼中的江南」特展

來自朝鮮王朝,古代版「Pi的奇幻漂流」
浙江省博物館 「漂海聞見.15世紀朝鮮儒士崔溥眼中的江南」特展
展覽時間:2016-11-16—2017-02-12
展覽地點: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地下一層展廳

明弘治元年(朝鮮成宗十九年,西元1488年)正月,朝鮮官員崔溥在渡海返里途中遭遇風浪,漂海13天後,在中國浙江台州府臨海登岸。隨後沿運河一路北上,再經陸路返回朝鮮,歷時135天,成為明代時行經運河全程的第一個朝鮮人。崔溥回國後,奉王命撰寫遊歷日記,是為《漂海錄》。其所錄內容,涉及明弘治初年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交通以及沿途史地文物、名人古跡、市井風情等情形,成為研究明代社會及中韓交流的重要史料。
此次展覽是以《漂海錄》為基礎,通過展陳對《漂海錄》作延伸性的解讀。
與以往展陳不同,這次展覽將尋訪崔溥蹤跡作為展覽的重要一部分,尋訪的重點側重于崔溥在浙江的行蹤,尤其是浙東運河部分。隔著500多年的光陰,尋找崔溥筆下的遺跡,感受滄海桑田的變幻。尋訪過程將以記錄片的形式呈現給觀眾。
崔溥來到中國後,十分留意觀察各地不同的風物民情,由於明代使臣很少能到達長江以南地區,因此崔溥對江南地區的記述更為細緻,為了更直觀的理解崔溥的記述,展覽中還將展出嘉興、桐鄉、常州、江陰等地明墓出土文物,如嘉興王店李家墳明墓出土絲織服裝,常州武進王洛家族、江陰青陽鄒令人墓出土金銀首飾等。
展覽由中韓兩國博物館合作完成,兩國參展博物館達26家,共計展品300餘件(組)。浙江省博物館藏的清康熙時期繪製的《京杭道里圖》,描繪京杭大運河流經城池及兩岸景觀,全長2032釐米,將在展覽中首次全卷完整展示。韓國中央博物館藏的奉使朝鮮唱和詩卷,是明代使臣倪謙與韓國文臣詩文唱和的手跡,文物本身便是兩國文化交流的象徵物,在韓國屬於國寶級文物,此次將首次來華展出。
五百多年前,朝鮮人崔溥漂海過海意外來到中國;今天,在兩國博物館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兩國文物彙聚江南,再續前緣。文化交流碰撞出的火花將引領觀眾穿越時空,對話歷史。
浙江省博物館官方網站
http://www.zhejiangmuseum.com/zjbwg/exhibition/zt_detail.html?id=195
繼續閱讀
《明清研究通訊》第57期要目 2016年10月

《明清研究通訊》第57期要目 2016年10月
本期要聞
2016/5/24 | 學人訪談錄:專訪歐立德教授 | |
2016/6/23-25 | 「明末清初學術思想史再探」國際學術研討會報導 | |
2016/7/25-26 | 「院體:清宮製作的風格、技術與物質性」工作坊報導 | |
2016/6/24 | 「天台文化與東亞佛教:以明清時期為中心」工作坊報導 | |
2016/6/30 | 第三十屆新科院士李惠儀院士、曾永義院士演講紀要 | |
2016/7/14 | 蘇成捷教授演講 「Cross-Dressing and Gender Passing in Qing Dynasty China」紀要 |
學人訪談錄:專訪歐立德教授
歐立德 (Mark C. Elliott) 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曾任教於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與密西根大學。現為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暨歷史系中國與內亞史講座教授,並擔任該校主管國際事務的副教務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晚期帝制與現代中國史、中國與內亞關係史,關注議題包括了族群、軍事、文化與制度等。
專題報導
讀書會、工作坊紀要
「中西檔案讀書會」第六次讀書會紀要 | |||||||
「中西檔案讀書會」第七次讀書會紀要 | |||||||
「文獻、經典、寺院:明清宗教文化的再省思」第五次讀書會紀要 | |||||||
「明代社會史史料研讀會」第二次討論會紀要 | |||||||
「明代社會史史料研讀會」第三次討論會紀要 | |||||||
「明清的思想世界與東亞研究工作坊」第三次討論會紀要 | |||||||
「明清制度與地方社會工作坊」第五次討論會紀要 | |||||||
《明清研究通訊》網頁 http://mingqing.sinica.edu.tw/Current_Index
繼續閱讀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正式開館2016.9.30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建於清代十三行商館區遺址上(現廣州市荔灣區西堤二馬路37號廣州文化公園內),占地306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090平方米,館內共藏有文物1600多件(套)。值得一提的是,十三行博物館內的全部文物都是由中外熱心人士無償捐贈,未使用政府一分錢。
該館常設展覽有兩個:“清代廣州十三行歷史展”和“王恒、馮杰伉儷捐贈的十三行時期文物專室陳列展”。
清代廣州十三行歷史展
● 該展覽由“開海設關”、“十三行風貌”、“十三行行商”、“十三行貿易”、“中西匯流”和“走向近代”等六大部分組成;
● 展覽以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獻史料和海內外遺存的文物,系統地展示了十三行從雄霸中國對歐美“唯一通商”貿易口岸近百年的盛景到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的歷史、中國對外貿易的歷史、廣州商人群體的發展軌跡、東學西傳和西學東漸的過程……。

“王恒、馮傑伉儷捐贈的十三行時期文物專室陳列展”
廣州著名文物鑒藏家、企業家王恒先生與夫人馮杰女士,十多年來走遍歐美各國收藏清代十三行時期的珍貴文物,並無償捐贈給十三行博物館。
● 藏品包括廣州彩瓷、通草畫、廣繡、象牙器、外銷扇、五常傢俱以及銀器、琺瑯器、玻璃畫、水彩畫、油畫、漆器等1500多件(套),涵蓋了清代廣州的主要外銷工藝品;
● 展覽中的上百件五常酸枝傢俱,是目前國內少有的專項收藏;
● 六百多件從清康熙到現代的廣彩瓷器,種類齊全,為研究廣彩提供較為全面的實物資料;
● 通草畫的收藏題材也相當豐富,這一失傳多年羊城珍品,見證了清代廣州的繁榮和活力以及市井百姓的生活風貌,為深入研究十三行歷史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依據。

博物館設計展現遠洋文明
十三行博物館的設計理念是隨著一艘遠航的商船駛入廣州十三行而緩緩的進入展館的每一部分。館內每一件展品的擺放,都經過精確量度,每一件文物的上下左右前後高低,都用四種尺量過定位,每一位參加博物館籌建的專家學者和所有工作人員,都帶著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精益求精,注入了極大的心血。
文物述說當年社會百態
在這段以海外貿易而聞名海外的歷史當中,當年出口歐美的各式外銷工藝品充分體現了十三行時代色彩。
通草畫 是清代用通草紙為載體繪製的畫作。以當時人文風俗和花鳥山水等為主要題材,成為當時西方人瞭解中國的明信片。時隔數百年,其畫作依然色彩豔麗,工藝令人讚歎。

廣繡 是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民間刺繡,受西洋畫影響,最早運用透視和光線折射原理,色彩豔麗,針法多樣,有屏風、服裝、飾品等。

廣彩 瓷器則是17世紀廣州對外貿易過程中為滿足外銷需求,按照西方人的審美習慣,在素身瓷器上彩繪各種圖案,烘燒而成,充分體現了中西融合的特點,精美且極具時代色彩。

鎮館之寶
在十三行博物館內,最能體現十三行時期工匠精神和高超技藝的非廣彩洋人遠航圖大碗和廣彩開光花卉人物紋冰壺莫屬了。
廣彩洋人遠航圖大碗
被稱為“鎮館之寶”的廣彩洋人遠航圖大碗,並不是館內最貴的文物,但卻是十三行博物館籌建開始收到的第一件文物。大碗器形精美,為外國商船抵達廣州後,專門訂制的紀念品。
大碗中心有1757的標識,以紀念此次船隻航行的年份。旁邊有英文書寫“Elizabeth darling”,瓷器上還描繪了船員和親人相見的情形。


廣彩開光花卉人物紋冰壺
廣彩開光花卉人物紋冰壺則是色彩富麗,繪工精美,外腹壁開光圖案繪有庭院人物奏樂圖,配有雙獅耳,是藏家熱捧的洛克菲勒瓷精品。
除此之外,館藏文物還有象牙器53件(套)、外銷扇72件(套)、銀器76件(套)、玻璃畫4件(套)等都是製作精良的工藝品,充分反映了廣州手工業者刻苦鑽研,大膽創新的工匠精神和十三行行商務敢為人先、開放包容、與時俱進的優良特質。

傳承嶺南文化精髓
對於十三行這一段獨一無二的歷史,博物館用歷史留下的文字記錄和文物說話、再現當時的輝煌。
荔灣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李黎表示,十三行時期的眾多寶貴史料和珍稀文物珍藏在世界各大知名博物館,在清代廣州十三行的遺址地籌建開放十三行歷史博物館意義深遠。希望通過廣州十三行博物館這個陣地,增加與中外知名博物館間的學習和交流,為中外專家學者特別是社會各界對十三行粵商文化、海洋文化、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喜愛關注的人士,搭建一個交流與研究的平臺,使粵商文化敢為人先、包容務實、銳意進取的嶺南文化精髓得以傳承弘揚,讓廣州人勤勞善良、心靈手巧、賦予創新的優秀品格代代相傳。

訊息來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TMyODMwMw==&mid=2650875068&idx=2&sn=1ed28ed4628c47e7c6e3fa93f18752a0&chksm=8be91b7cbc9e926a6ab3dd5500ea679a351859ec0e6f31bd3076db367e34d59d96f32b2ff3d1&mpshare=1&scene=1&srcid=0930m0JLN9f0hTPn4lpFVoh6&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繼續閱讀
2016曹永和院士 國際海洋史研習營 2016.8.18-20
「2016曹永和院士 國際海洋史研習營」
研習營時間:2016年8月18日至20日
研習營地點:台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國立中興大學人文大樓
主辦單位: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
指導單位: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
報名請洽: 2016maritime@gmail.com
相關網頁:
http://www.history.nchu.edu.tw/ActiveOne.aspx?33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yq27TR3T-JmcV94UFhyLTFqdGs/view?usp=sharing
課程表
第一天: 8月18日(周四)
時間 | 議程 | ||
1:00-1:45 | 報到、資料領取以及宿舍安排 | ||
2:00-2:30 | 始業式: 來賓致詞 | ||
專題演講 | 主持人 | 發表人 | 講題 |
2:45-4:15 | 林玉茹 | 蘇達貞 | 被遺忘的海洋文明 |
4:30-6:00 | 林玉茹 | 顏聖紘 | 深海恐怖大海怪的虛構歷史與生物學解讀 |
晚餐 |
第二天: 8月19日(周五)
專題演講 | 主持人 | 發表人 | 講題 |
9:00-10:30 | 游博清 | 李文環 | 海洋政策與港都高雄 |
10:45-12:15 | 游博清 | 李貴民 | 越南阮朝的海上世界 |
午餐 | |||
2:00-3:30 | 陳宗仁 | 朱瑪瓏 | 海上經濟與十九世紀東亞港口城市的訊息流通 |
3:45-5:15 | 陳宗仁 | 陳政宏 | 水下考古的需求、意義、功能與跨域整合發展 |
晚餐 |
第三天: 8月20日(周六)
時間 | 議程 | ||
專題演講 | 主持人 | 發表人 | 講題 |
9:00-10:30 | 李毓中 | 陳靜瑜 | 來自太平洋彼岸的異鄉人-以美國華人移民為中心 |
結業式、賦歸 | |||
10:30-12:00 | |||
午餐 |
繼續閱讀
中研院近史所「俄藏晚清中國年畫展」2016.6.20-8.26

「俄藏晚清中國年畫展」
展覽源起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3775
楊玉君:中國年畫的露西亞遊記
展覽資訊
-展覽日期:6月20日(一)至8月26日(五)(例假日不開放)
-開放時間:08點30分至17點30分
-展覽地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一樓大廳 https://goo.gl/SDybph
-近史所官網:http://goo.gl/FtWfRX
合辦單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辦單位:俄羅斯國立宗教歷史博物館
中正大學媽祖文化研究中心
協辦單位:靜宜大學臺灣研究中心
台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

相關網頁
http://www.mh.sinica.edu.tw/PGTodayMH.aspx?eventID=893
http://www.ccu.edu.tw/show_news.php?id=3452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120000576-260102
繼續閱讀
復旦大學成立海關史研究中心
(轉載)復旦成立海關史研究中心:舊海關文獻為何備受學界關注
澎湃新聞記者 于淑娟2016-02-27 16:38 來自 私家歷史
2月27日,復旦大學海關史與海關文獻國際研究中心舉行揭牌儀式。來自日本、澳大利亞、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及大陸多所高校、研究所的學者在復旦大學逸夫科技樓與中國海關學會、海關出版社、海關博物館等單位相關人員共聚一堂,就“海關文獻與近代中國”展開研討。

研討會現場照片
復旦大學之所以成立海關史與海關文獻國際研究中心,一個重要背景是史地所吳松弟教授幾年前在哈佛燕京圖書館發現了一批舊海關資料,並與哈佛燕京圖書館、廣西師大出版社共同促成了這批資料的整理和出版。2015年《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藏未刊中國舊海關史料》第一批得以出版,如今第二批即將付梓。這批資料體量龐大,內容豐富,研討會上復旦上海史研究中心主任熊月之,金融史研究中心主任吳景平在發言中肯定了它在近代中國經濟史、社會史、城市史等多領域的研究價值。
據吳松弟教授介紹,所謂“舊海關文獻”指的是“舊海關內部出版物”,是由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署的造冊處(後期稱統計科)刊印,或由總稅務司署請人撰寫的出版物。由於它是用鉛字排印、以書本形式出版的出版物,因此不同於保持原始面貌的其它海關報告、文獻和資料。所謂“內部出版物”,也就是說,編纂和出版這些出版物的主要目的,是海關內部工作的需要,並非向公眾發售。
1859年中國海關開始建立包括統計和出版在內的海關管理制度。此後赫德努力擴大海關業務,逐步形成了規範、完整、有序的編印發行的制度,留下大量的海關文獻。當然,這些資料並非時至今日才受到學界的關注,早在1934年,經濟史家鄭友揆先生便指出:舊海關出版物,“因其內容精確,所占地域廣大,已成為研究我國經濟之唯一可靠而系統的資料。”
近年吳松弟教授一直致力於舊海關文獻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在此次研討會上他專門介紹了舊海關出版物的內容和學術價值——吳教授坦言,近些年自己多次在各類演講場合宣傳舊海關文獻的學術價值,希望更多的學者關注和利用這類資料,“誰先利用了這些資料,誰就占得了研究的先機。”
就內容方面而言,舊海關文獻資料有醫學報告、各地經濟調查、水陸交通調查、船舶報告、中國關稅和金融研究、海洋事務報告、海關管理報告、國際關係、中國在1905年以前參加歷屆世界博覽會的參會報告、郵政報告、常關報告、語言學著作,以及黃河下游治河工程的相關報告、1905-1938年間有關氣象工作的通令,還有反映山河面貌、商品產地、交通路線、城市分佈、城市街區等多方面內容的地圖和圖表。總的來說,涉及內容極其豐富,宛如一部區域百科全書。

1884年倫敦世博會報告中對中國人服飾的介紹
舉例來說,舊海關文獻中的醫學報告,有1871年—1910年各地海關的西醫醫官每半年向總稅務司署彙報所在城市和關區傳染病的流行和撲滅,以及西醫西藥的傳播等情況。共80期。各地經濟調查共30餘種書,分為兩類。一類是蠶絲、土產鴉片、茶葉、大豆、人參等產品及其產地和產、運、銷的過程;一類是對重慶、西江流域、騰越、九龍、岳陽、常德、沙市等地開埠前的商務調查,以及在雲南、東北擬開口岸地區的旅行記。除了關注經濟和商務,對邊疆的人文和自然地理也有所涉及。
另外,舊海關文獻資料方便進行學術研究的一大特點是其科學性和連續性。以貿易資料來說,其體量巨大,採用的是國際通用的統計標準,且統計時間長達80餘年,而且可以達到逐年、逐季、逐月,甚至一些資料可以達到逐日的統計。
臺灣“中研院”近史所林滿紅教授是較早利用舊海關文獻進行經濟史研究的學者,在近史所的口述歷史叢書中,林教授講述其研究歷程的口述文章標題就是“海關資料開啟的四十年研究”。談及這方面的研究經歷,她頗有體會。
首先,海關資料確實好用。在接觸海關資料之前,林教授利用檔案、官員奏稿等傳統典籍進行經濟史研究,一大遺憾就是這些資料零散而不成系統,經過劉翠溶教授指點,她開始接觸海關資料,長時間序列、科學嚴謹的統計標準,這些特點使其成為研究經濟史的理想資料。其次,林教授也感慨,自己第一次來大陸就是到廈大的中國海關史研究中心,去查看海關資料。與今日之技術、條件相比,早年利用海關資料頗費工夫,林教授當年在臺灣查閱海關資料看的是微縮膠捲,比起翻看新近出版的海關資料,實在是費力很多。
訊息來源:澎湃新聞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36713
繼續閱讀
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明清研究通訊》第53期要目 2016.2

《明清研究通訊》第53期 要目 2016年2月15日
- 2015/11/02
學人訪談錄:專訪艾爾曼教授 (Benjamin A. Elman)
2015/12/10-11
2015 年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社會文化」場次會議報導
2015/12/10-11
2015 年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文學藝術」場次會議報導
2015/12/10-11
2015 年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學術思想」場次會議報導
2015/12/10-11
2015 年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政經制度」場次會議報導
2015/12/09
「元明之際的戰爭與修辭工作坊」紀要
2015/12/02
丘凡真教授演講「十八世紀八十年代朝鮮使臣與清廷『筵宴朝正外藩禮』的變化」紀要
讀書會、工作坊紀要 - 「明代人物史料研讀會」第六次討論會紀要
「明代人物史料研讀會」第七次討論會紀要 「中西檔案讀書會」第九次讀書會紀要 2015年「近世儒學與社會論文發表會」紀要 「明清制度與地方社會工作坊」第九次討論會紀要 「明清思想世界與東亞研究工作坊」——「宋明清儒學的類型與流變」成果會紀要
明清研究通訊網址:http://mingqing.sinica.edu.tw/Current_Index
繼續閱讀
神祕澎湖沉船多 水下考古揭祕

神祕澎湖沉船多 水下考古揭祕
《澎湖海域逾78處沉船 海底探勘拼出歷史》
電影「鐵達尼號」的愛情故事,淒美動人。每艘海底沉船背後都有不同的故事,從民國96年至102年,澎湖外海已經發現78處的沉船目標物,這些船隻在海底寂靜地躺了上百年甚至千年,被海沙與珊瑚覆蓋,早已失去過往的水上雄姿,甚至被稱為「鬼船」。中研院水下考古隊長期深入海底探勘,考古隊計畫專任助理黃漢彰解釋:「我們用側掃聲納,使用聲波打到海床上做探測,測出沉船的成像。」一旦發現目標物後,考古隊立刻在沉船周圍布線,拉出方格網,標註水下文物,現地保存,只取其中少部分文物出水研究。
「水下考古」是各國近代興起的文化資產保存,台灣這十年來也致力於水下考古,台灣海域有大量人類文化遺留,包括舊石器時代的遺跡、海上絲路貿易沉船、近代戰爭被擊沉的戰機與船艦,隨著水下考古隊的探索,這些水下文物慢慢被發現,在水下現地保存。2015年11月24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禁止一般民眾水下打撈挖寶,最高罰一千萬台幣,還可能觸犯刑法。文化部長洪孟啟表示:「沉船是哪一國的船,那個國家有主張權,但我們在這領海範圍內,我們有管轄權,後續希望鼓勵國際合作。」立委陳碧涵表示:「澎湖海域水下資產最豐富,希望未來能打造水底遊樂園,透過透明海底隧道來參觀水下文化資產。」
《神祕澎湖暗潮洶湧 被稱為「台灣百慕達」》
澎湖海域一年當中有半年的時間東北季風強勁,加上四周暗礁多、海流強又不穩定,自古以來就有許多船隻在澎湖觸礁沉沒,近年更有人稱澎湖海域是「台灣百慕達」,增添許多神祕感!中研院士臧振華表示:「澎湖海域暗礁很多,很多船失事都是因為觸礁。」考古船船長劉榮旗直言:「有時候看衛星明明離暗礁很遠,我們魚探已經知道說船在暗礁上了,所以經驗很重要。」
《1892年英國蒸汽船姑婆嶼觸礁 125人喪命》
在澎湖海底沉船中,1872年建造的英國蒸汽船Bokhara沉沒,當時震驚國際。1892年10月,英國蒸汽船Bokhara載著超過7萬兩的金銀貨物、絲綢和郵件,還有大批到上海參加板球比賽的隊員,經香港要返回歐洲途中,遇到颱風在澎湖姑婆嶼附近觸礁,船上125人命喪海底,23人生還,船難震驚國際,也讓澎湖海域增添神祕色彩。
「穿越台灣五千年 考古揭祕」完整內容,請鎖定12月30日(三)晚間12點《中視60分鐘》。
訊息來源:
[中時電子報]2015年12月29日 17:01 綜合報導
http://tube.chinatimes.com/20151229004221-261403
繼續閱讀
明清研究通訊 第52期 2015.12

明清研究通訊 第五十二期,No. 52 2015.12
本期要聞 宋怡明教授演講「國家怎麼玩:以明代東南沿海的軍戶與衛所為例」紀要
劉晞儀教授演講「法國紀實性政治圖像對乾隆宮廷繪畫的多元啟發」紀要 |
「中西檔案讀書會」第六次讀書會紀要 |
「中西檔案讀書會」第七次讀書會紀要 |
「中西檔案讀書會」第八次讀書會紀要 |
「明代人物史料研讀會」第四次討論會紀要 |
「明代人物史料研讀會」第五次討論會紀要 |
「明清制度與地方社會工作坊」第七次討論會紀要 |
「明清制度與地方社會工作坊」第八次討論會紀要 |
「明清的思想世界與東亞研究工作坊」第四次討論會紀要 |
「近世儒學」研究工作坊第四次討論會紀要 |
「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解讀工作坊:清代彰化縣沿山地區田野考察活動紀要 |
明清研究通訊 網頁
http://mingqing.sinica.edu.tw/Current_Index
繼續閱讀
何創時基金會20周年慶大展「萬曆萬象──多元開放的晚明文化」2015.10.03-11.15

何創時基金會20周年慶大展「萬曆萬象──多元開放的晚明文化」
展覽時間: 2015.10.3 ─ 2015.11.15 ( 上午9點 ~ 下午6點 / 11.11-12休館 )
展覽地點: 中正紀念堂 - 中正藝廊 ( 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
一百三十餘件明代書畫珍品,一百二十五位明代重量級文化大師,穿越四百年的時空,與您相見!內容分為「首輔」、「軍事」、「大師」、「文藝生活」、「書法」、「繪畫」、「高僧」、「西學」、「福建」、「被服嫻雅」十大類。王陽明、李時珍、徐霞客、張居正、董其昌等大師,在思想、科學、政治、書畫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其他如崑曲、文學、香學、古琴、園林、明式傢俱、生活品味等「明式美學」,至今仍影響世界、推動文明!敬邀您蒞臨觀展,感受「萬曆萬象」的盛世能量!
展覽導覽 :
電話 02 23939899(周一至周五 上午10-12點、下午2-6點),每次導覽解說時間為60分鐘。
1. 定期導覽 | 每周二 與 周五 下午2點─ 3點
2. 團體預約導覽 | (20人/一單位) 請於一週前以電話預約。
指導單位:文化部、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
主辦單位: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更多展覽訊息,請關注基金會官網www.hosfoundation.com或臉書粉絲專頁。
http://www.hosfoundation.com/exhibition/exhibition.php?IKEY=9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HDcg9Y8w-A
萬曆萬象 何國慶先生 親自講解 2015-10-03
繼續閱讀
《明清研究通訊》第50期 2015年08月

《明清研究通訊》第50期要目2015年08月
要目
2015/06/16 | 學人訪談錄:專訪張彬村教授 | |
2015/06/29-07/02 | 「史料中的性別:2015 婦女史研習營」活動報導 | |
2015/05/19 | 呂立亭教授演講「徐渭雜劇《狂鼓史》與其幕府生涯」紀要 | |
2015/06/10 | 鄭振滿教授演講「民間自治與政府授權」紀要 | |
2015/05/20 | 梅韻秋教授演講「天下名勝的私家化:談清代嘉、道年間自傳體紀遊圖譜的興起」紀要 |
張彬村教授是 1976 年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碩士,1983 年取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同年 8 月,進入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原名為三民主義研究所,1987 年改名為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4 年 7 月改為現名)擔任副研究員,1990 年 7 月升任研究員迄今。曾於臺灣大學經濟系和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經濟史課程。研究領域主要為中國與臺灣海洋史以及明清經濟史。
專題報導
「史料中的性別:2015 婦女史研習營」活動報導
呂立亭教授演講「徐渭雜劇《狂鼓史》與其幕府生涯」紀要 鄭振滿教授演講「民間自治與政府授權」紀要 雷勤風教授演講「《杜騙新書》未杜騙,近現代故事新編」紀要 梅韻秋教授演講「天下名勝的私家化:談清代嘉、道年間自傳體紀遊圖譜的興起」紀要 徐美潔博士演講「宗族與社會認同中的晚明世醫與儒醫——以王世貞的醫者交往與紀錄為中心」紀要 |
「中西檔案讀書會」第三次讀書會紀要 |
「近世儒學」研究工作坊第二次討論會紀要 | ||||
「明代人物史料研讀會」第一次討論會紀要 | ||||
「明清的思想世界與東亞研究工作坊」第二次討論會紀要 | ||||
「明清制度與地方社會工作坊」第五次討論會紀要 | ||||
「明清制度與地方社會工作坊」第四次討論會紀要 | ||||
「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解讀工作坊」三至五月活動紀要 | ||||
繼續閱讀
「2015曹永和院士海洋史國際研習營」 2015.8.31-9.03於淡江

2015曹永和院士海洋史國際研習營
*活動內容:
一、緣起
曹永和院士生前為提倡海洋史研究風氣,不遺餘力。曾邀請許多海洋史相關領域的學者,帶領學生研習相關議題。今年2015年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將聯合各大學協同舉辦「海洋史國際研習營」,由淡江大學歷史學系承辦。
二、招收學員
1、參加資格:國內外對海洋史有興趣之相關科系大學部三、四年優先錄取,碩一學生其次。
2、正取20名,備取10名。超過報名人數時,由研習營委員會決定。
3、如需住宿者由主辦學校安排。
三、活動內容
1.講習:
研習營首日先舉辦專題演講,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引領學生瞭解海洋史,再依不同主題進行授課。
2.田野調查:
研習營將帶領學生前往合宜地點或相關檔案機構進行訪察。
*活動時間:
2015/08/31 08:00 ~ 2015/09/03 17:00(共4天3夜)
*報名時間及網址:
2015/07/20 13:00 ~ 2015/08/15 17:00
報名 http://enroll.tku.edu.tw/
活動議程、海報 http://enroll.tku.edu.tw/course.aspx?cid=TAHX
*活動地點:
文學館 L522
*注意事項
1.本研習營預計招收正取20名,備取10名。超過報名人數時,由研習營委員會決定。
2.需於8月15日前E-Mail 1000字有關海洋相關讀書心得或研究興趣構想至李其霖老師信箱 lee6627@hotmail.com
活動網址:http://www.history.tku.edu.tw/app/news.php?Sn=150
繼續閱讀
《明清研究通訊》第49期要目2015年06月

《明清研究通訊》第49期要目2015年06月
要目
2015-12-10 | 【論文入選名單】2015 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5/04/17 | 專訪陳葆真教授 |
2015/03/26-27 | 「戰爭與修辭學術論壇」會議報導 |
2015/03/12 | 伊維德教授演講「元雜劇的異本與譯本」紀要 |
2015/03/12 | 黃克武教授演講「迷信的誕生:俗世化與近代中國的知識轉型」紀要 |
2015/03/09 | 梅凌寒教授演講「中國傳統法律在東亞的流傳:以十八世紀朝鮮法為例」紀要 |
學人訪談錄:專訪陳葆真教授 |
邱仲麟教授演講「海出大魚──中國歷史上的鯨豚擱淺事件」紀要 | |
陳熙遠教授演講「明清檔案相關研究二帖」紀要 |
104年「中西檔案讀書會」第二次讀書會紀要 | |||||
「近世儒學」研究工作坊第一次討論會紀要 | |||||
「明清制度與地方社會工作坊」第三次討論會紀要 | |||||
「明清的思想世界與東亞研究工作坊」第一次討論會紀要 | |||||
「明清制度與地方社會工作坊」第二次討論會紀要 | |||||
繼續閱讀
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明清研究通訊》第46期要目 2014.12

專題報導
2014/09/26 | 專訪林慶彰教授 | ||
2014/08/11-13 | 2014 年「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報導 | ||
2014/09/18-19 | 「2014 年海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亞洲海域間的信息傳遞與相互認識」報導 | ||
2014/10/16 | 「東亞的文化交流與知識生產」學術座談會紀要 | ||
2014/08/06 | 「女『姓』與『女界』:清代到民初的女性主體論辯」工作坊紀要 | ||
「近世儒學」研究工作坊第四次討論會紀要 | ||||||
「近世儒學」研究工作坊第五次討論會紀要 | ||||||
「中西檔案讀書會」第九次讀書會紀要 | ||||||
「中西檔案讀書會」第十次讀書會紀要 | ||||||
「世界史觀點下十九世紀的臺灣歷史——西文史料的閱讀、詮釋、想像」工作坊 第五次討論會紀要 | ||||||
「明清的思想世界與東亞研究工作坊」第四次討論會紀要 | ||||||
繼續閱讀
中研院人社中心【海洋史研究】博士生獎助培育計畫徵人啟事

中研院人社中心【海洋史研究】
博士生獎助培育計畫徵人啟事
一、應徵資格:
1. 國內各大專院校之博士班研究生(具有博士候選人資格者優先)。
2. 撰寫之博士論文主題,需契合海洋史研究及東亞文化交流史研究之方向。
二、工作內容:
經本專題中心徵選通過者,自104年1月1日起獎助(需事先完成報到,否則以報到日起獎助),至同年12月底為止,必要時得延長1年。受獎助之博士生,需參與或協助本專題中心各項事務活動,出勤日數以每週不少於3天為原則。計畫期滿須於年度結束前10天,提出工作報告。
三、工作地點:中央研究院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四、應徵方式:
履歷、自傳、最高學歷證明、碩博士成績單、指導教授或所長推薦信、碩士論文及博士論文研究大綱(或研究計畫)。一律以紙本郵寄至:台北市南港區115研究院路二段128號中研院人社中心「海洋史研究」收(資料恕不退還)。
五、申請時間:即日起至103年11月30日止(郵戳為憑)。
相關資訊聯絡請洽何書亞小姐:
E-mail:maritime@ssp.sinica.edu.tw
電話:02-2789-8121
訊息來源:http://www.rchss.sinica.edu.tw/maritime/app/news.php?Sn=1332
繼續閱讀
曹永和院士辭世 2014.9.12



中研院曹永和院士於9月12日病逝,享壽94
歲(1920.10.27-2014.09.12)。
謹致哀悼之意!
曹永和院士葬儀相關事宜:
一、 9/17~10/10期間於曹宅設置曹故院士靈堂,
地址: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83巷19弄6號一樓,
對外開放時間 9:00~18:00。
二、 追思禮拜訂於10/11(星期六)上午9:00~10:30在台北市辛亥路第二殯儀館景仰廳舉辦。
相關網頁
http://www.tsaoyungho.org.tw/index.php 曹永和文教基金會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13000897-260115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9/8932025.shtml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370152
繼續閱讀
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明清研究通訊》第44期要目 2014.8

《明清研究通訊》第44期 要目 2014年8月
「地域社會與民間文化」學術座談會紀要
Benjamin A. Elman 教授演講 「A Late Chosŏn Korean Polymath:Kim Chŏng-hŭi 金正喜 (1786-1856) and Qing Dynasty Qianlong-Jiaqing Era Scholarship」(朝鮮鴻儒金正喜與清朝乾嘉學術)紀要
葛約翰教授演講 「清代乾隆時期的法律軍事化:以逃兵案為討論中心 」紀要
鄭振滿教授演講 「民間歷史文獻的蒐集與解讀」紀要
梁志勝教授演講 「『動手動腳』的樂趣──以明末秦藩世系為例的討論」紀要
讀書會、工作坊紀要
「中西檔案讀書會」第五次讀書會紀要
「中西檔案讀書會」第六次讀書會紀要 | ||||
「世界史觀點下十九世紀的臺灣歷史——西文史料的閱讀、詮釋、想像」工作坊 第三次討論會紀要 | ||||
「近世儒學」研究工作坊第三次討論會紀要 | ||||
繼續閱讀
「一點水墨,兩處成龍:東亞文化交流之中介與跨界」研究生研習營2014.10.2-3

「一點水墨,兩處成龍:東亞文化交流之中介與跨界」研究生研習營
一、計畫宗旨與目的: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東亞文化交流成為東亞諸國人文學界關注的熱門話題。近代化歷程以前的東亞,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其價值觀念與審美經驗也具有高度的同質性。這種彼此共通的精神圖像與價值追求,或可暫時稱之為「東亞文化意象」。而在這些文化交流中的改編、挪用、重寫、轉譯之過程,中介者諸如僧侶、翻譯、通事、商人等都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透過對中介者研究,可以深入分析對東亞共同文化圈的型態與論述形成,為東亞文化研究提供一重要取徑。
為將東亞文化意象研究的概念薪火相傳,鼓勵國內年輕學子積極參與,提升學術視野,中央研究院院方主題計畫「共相與殊相:十八世紀前東亞文化意象的匯聚、流傳與變異」與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跨國界的文化傳釋:東亞各國間的文化交流跨學科研究」計畫聯手,邀請國內外於東亞研究此一領域學有專精的學者專家於103年10月2日、3日假臺灣大學文學院會議室,舉行「一點水墨,兩處成龍──東亞文化交流之中介與跨界」研習營,冀就相關議題,與年輕學子交流對話,嘗試帶領其進入東亞文化研究的門徑,並拓展學術視野。為將來東亞文化研究另創新猷。
二、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主題計畫:「共相與殊相──十八世紀前東亞文化意象的匯聚、流傳與變異」、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跨國界的文化傳釋:東亞各國間的文化交流跨學科研究」計畫
三、活動時間:103年10月 2日(週四)至 10月3日(週五)
四、研習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會議室(文學院二樓)
五、學員資格與招收人數:
(1) 學員資格:研究生優先錄取,亦歡迎大學部參加
(2) 招生人數:40 名左右
六、授課師資:(依姓氏筆畫數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
石守謙 院士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朱秋而 教授 | 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 |
衣若芬 教授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 |
林桂如 教授 |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
孫衛國 教授 |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
島尾新 教授 | 日本學習院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科 |
許怡齡 教授 | 中國文化大學韓國語文學系 |
廖肇亨 教授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1.專題演講
石守謙院士 有關中介者與東亞文化意象形塑的一些思考
2.課程
衣若芬教授:好德與好色──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女性身體
朱秋而教授:江戶後期的俳句與漢詩
孫衛國教授:清代中葉以後中朝交流的幾個問題
島尾新教授:日本畫聖雪舟與中國
廖肇亨教授:被遺忘的中介者:通事、海商、僧侶
許怡齡教授、林桂如教授:東亞研究資料庫與網路工具
八、報名須知:
(一) 欲參加研習活動者,請至活動報名網站線上報名,並提供「申請學員報告表」以完成報名(需全程參與):
103年8月1日(週五)起至 103年 9月 3日(週三)17:00止
(二) 報名方式:
1. 請至活動報名網站線上報名:http://goo.gl/K0hH04
2. 請點選「申請學員報告表」,下載填妥後寄至:luyiju@ntu.edu.tw盧小姐
※ 一律線上報名,不接受紙本或其它形式之資料。
※ 寄送「申請學員報告表」信件,標題格式為:「學員姓名+報名一點水墨,兩處成龍研習營」
※ 完成以上二項動作才視為完成報名手續。
(三) 學員篩選方式:報名截止後,若人數超過預定名額,將以學員報名文件之內容為審核是否符合本次活動主旨之依據。
(四) 錄取名單公佈日期:
103年9月 15日(週一)17:00後於網站公佈錄取名單。
招生簡章下載
活動網頁http://eastasia.litphil.sinica.edu.tw/news_details.php?NewsID=226
http://east-asia.blog.ntu.edu.tw/
繼續閱讀
馬祖東引海域尋獲百年前英國沈船蘇布倫號(Sobraon)


英國輪船「蘇布倫」號(SOBRAON)
一艘滿載中國國寶的英國百年沈船—蘇布倫號(Sobraon),日前重現身影,她正躺在馬祖連江縣東引鄉西引島,小北固礁東面下約30公尺深的海床上。該船船身斷成兩截,並遭許多巨石壓著,鋼鐵船身上已長滿海中生物。據深海潛水考古團隊、台灣海域安全潛水協會(TOSCA)表示,該海域海流湍急,水中能見度極差,想要接近船身殘骸並不容易。
一群由台北市資深專業潛水教練,組成的台灣海域安全潛水協會(TOSCA),應東引鄉東湧社區發展協會邀請,在會長林誠洋率領下,於6月17日至24日前往該區海域進行深海探勘,成功的完成蘇布倫號沈船位置的海中定位,並且取出若干殘骸零件,拍攝許多影片及照片。初步認定,這艘靜躺在海底的巨型鋼鐵船,應該就是1901年沈沒的英國商船蘇布倫號無誤。
據英國官方歷史文件顯示,蘇布倫號(Sobraon) 是一艘雙桅蒸氣雙鍋爐鋼鐵船,由簡凱爾德公司所有,1900年,在格里諾克港註冊建造。長450英尺,寬54.2英尺,註冊噸位7382.18噸。四缸鍋爐170磅動力,最高航速16節。可載客171人,是當時最先進的商業客貨輪之一。
蘇布倫號於1900年底完工後的首航,即是前往中國上海。她裝載了800噸的不明內容貨物,以及70名乘客,並於1901年4月23日凌晨1時37分由上海出發,預定航經當時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再直抵目的地倫敦。
根據英國法院的Sobraon沈船報告,該船於1901年4月24日 凌晨航經東榕島(東引島)附近海域,夜很黑,多雲,但並沒有霧,遠處的燈光,估計至少2英里遠。3時18分,該船以全速14節航行時,突來一陣迷霧,船即猛烈撞及東榕島 。船橋上的二副緊急全速逆轉引擎,卻完全動彈不得,船身下方劃破大洞,迅速進水。全船乘客和船員安全撤離,無人傷亡。
蘇布倫號觸礁後,英方緊急動員上海另一商船,以及一艘法國軍艦前往救援。據當年上海申報報道,光緒27年4月,長450英尺,只註冊不到一年的新輪船蘇布輪號,於行至福建東湧山,因觸礁沈沒,上海立刻派海新輪會同法國巡洋艦前往救援,所幸受寄信件、物品及乘客57名與小孩18名均安然無恙。
TOSCA 發言人范植明表示,回顧歷史,蘇布倫號建造的那年,西元1900年,正是清朝末年,光緒26年,八國聯軍8月15日 攻陷北京城的同一年。1901年初,蘇布倫號首航抵達上海,裝載了800噸的貨物,據指稱很可能就是英軍在攻陷北京城時,奪取的中國皇城寶物。蘇布倫號離開上海時,乘客數遠低於可允許的171人,乘客的身份和貨物的內容,都十分令人懷疑其特殊性。
因為蘇布倫號在東引島觸礁沈沒,英國政府終於同意在該島興建燈塔。1903年,東引燈塔建成,英國派員看守燈塔,時間長達數十年。歐洲各國商船往來上海與香港之間的安全,終於獲得了保障,此地未再發生船難意外。
范植明指出,東引燈塔的由來,與蘇布倫號直接相關,她們不但是東引島歷史的一部分,同時也見證了清朝末年,列強侵華史的一頁民族血淚。東湧社區發展協會等地方人士,不願見到蘇布倫號永沈海底,或遭盜取變賣,因此邀請TOSCA協會派員協助海中考古行動。雖然馬祖連江縣政府及東引鄉公所文化局,並未批准相關活動執行經費,該會仍然決定自費前往,並冒著生命危險,在颱風過後潛入深海勘察沈船。並且打撈到大大小小的船身散落零件上岸,全部交由東湧社區協會保管。
范植明說,這一次針對蘇布倫號的水中考古行動,已經獲得了確定沈船位置,證實113年來的英國沈船歷史傳聞的真實性。希望這些具體成果,能夠獲得文化部及交通部的重視,除了早日劃定蘇布倫號沈船為歷史文物古蹟,予以立法保護,同時也能夠持續有計劃的進行打撈,將古代文物或可能的故宮國寶,給予重見天日,希望有朝一日,能在東引島上建立歷史博物館,進而提升地方觀光發展價值。
(中評社台北2014年6月29日電)
http://hk.crntt.com/crn-webapp/touch/detail.jsp?coluid=182&kindid=0&docid=103262105
相關連結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771252.shtml 聯合報
http://www.matsu.idv.tw/topicdetail.php?f=4&t=124960 馬祖日報
繼續閱讀
香港海事博物館特展「針路藍縷:牛津大學珍藏明代海圖及外銷瓷」2014.3.21-6.23

香港海事博物館特展「針路藍縷:牛津大學珍藏明代海圖及外銷瓷」
日期:2014年3月21日至6月23日
地點:香港海事博物館「程餘齋展廳」
香港海事博物館與英國牛津大學博多利(Bodleian)圖書館合作,於2014年3月21日至6月23日舉辦《針路藍縷:牛津大學珍藏明代海圖及外銷瓷》的特別展覽。
此特展的主題是明朝末期(約17世紀上半葉)的航海術和海洋貿易,展出牛津大學博多利圖書館收藏的稀世珍品《明代東西洋航海圖》(The Selden Map)、手抄本的海道針經《順風相送》和《指南正法》。這些珍貴展品均從未在香港公開展出。其他展品還包括牛津大學阿什莫爾(Ashmolean)博物館珍藏的精美明代外銷瓷器。香港著名收藏家譚廣濂先生珍藏罕見的17世紀古地圖也將一併展出。
特展的亮點是《明代東西洋航海圖》。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幅手工繪製彩色航海圖。該圖來自英國著名律師和歷史語言學者約翰‧雪爾登(1584-1654年)的私人收藏,於1659年捐贈給牛津大學博多利圖書館。此圖自2008年經過多重深入考證及精細修復後,研究成果震驚了中外航海史學界,也引起了傳媒的廣泛關注,獲譽為“石破驚天”的大事。此圖繪製的範圍北起西伯利亞,南到印度尼西亞,東起日本列島,西至緬甸和南印度,清楚地繪出了明代帆船使用的東、西洋航路。地圖的中心是中國從北到南的沿海區域和東西洋海域,與明代其他地圖以中國為中心的表現方式完全不同。以海洋貿易的線路來勾畫中國在世界的位置,凸顯了明代商人的海洋貿易活動,體現了商人與國家、世界和海洋之間的新型關係。
http://www.hkmaritimemuseum.org/chi/whats-happening/events-and-exhibitions/current/18/33/ 香港海事博物館
http://www.hkmaritimemuseum.org/chi/whats-happening/media-kit/48/
《明代東西洋航海圖》官方網頁:http://seldenmap.bodleian.ox.ac.uk/
繼續閱讀
國資圖《島讀臺灣-時空旅行》特展

島讀臺灣-時空旅行特展 Traveling in Time
由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頑石文創公司等合作,策畫結合歷史人文以及數位科技的《島讀臺灣-時空旅行》特展,挑選八位臺灣近代歷史代表人物,包括沈葆楨、鹿港謙和號許氏家族、長崎泰益號陳氏家族、臺北辻利茶鋪三好家族、林獻堂、陳澄波、高慈美、楊肇嘉等,述說1860年臺灣開港後直至1960年代,居住與往來臺灣的8位旅人的真實生命故事;主要內容以文物和數位典藏進行加值包裝,設計多樣互動的展覽形式。
國資圖館長呂春嬌表示,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長年以來致力於學術研究與史料徵集,為臺灣的文化傳承做奠基的工作。本次展出原散藏於各地的檔案紀錄,如家書、老照片、日記、藝術創作手稿、證件等。藉由各方人士提供或捐贈珍貴檔案文獻,使得這些屬於臺灣人的歷史記憶得以被重新認識,當中有島內外經貿網絡、知識人的革命抱負、海外遊子的思鄉情懷等。
|
洽詢電話:(04)2262-5100#1507。
導覽預約:http://travelingintime.ith.sinica.edu.tw/nlpi
繼續閱讀
2014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博士後研究人員、博士候選人培育計畫申請公告

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博士後研究人員、博士候選人培育計畫申請公告
研究領域
1.亞太區域各國之歷史、海洋史研究
2.亞太區域之社會文化、語言、宗教與族群關係
3.亞太區域政治、經濟及社會之轉型與發展
4.亞太區域跨境/跨國流動研究
5.東亞經貿發展、中國大陸經濟的相關研究
6.東亞社會裡的衛生與醫療
※詳細申請手續及截止日期,參看以下網址:
http://www.rchss.sinica.edu.tw/capas/
繼續閱讀
基隆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開幕



海科館明開幕 拚教育衝觀光
歷經廿四年的籌建,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主題館明天正式開幕,十二月卅日到明年元月十九日的廿一天期間,館方回饋地方,基隆鄉親免費入館,外地民眾則於元月十日才開放,十日到十九日期間,票價優惠一百元。
海科館籌備主任吳俊仁表示,正式營運後,主題館全票兩百元、半票一百元(三到六歲),六十五歲以上民眾半價,持有身心障礙手冊民眾及陪同一人免費入館、三歲以下小朋友也免費。館方回饋基隆鄉親,每週一中午十二點以前基隆民眾免費入館,全國中小學生入館門票五折。詳情可上海科館網站http://www.nmmst.gov.tw/chhtml/查詢。
北火電廠 化身嶄新展館
嶄新亮眼的主題館,保留了大部分舊發電廠的鋼骨混凝土架構及漏煤槽,維持舊建築的原始立面外觀;舊有陰暗的發電廠鍋爐室則改造為明亮的博物館入口大廳,像是在跟民眾訴說著火力發電廠的過往。
長達一、二百公尺的展示長廊中,以金屬沖孔鋼、玻璃帷幕串連新舊建築,透過戶外的自然光,形成數千個氣泡狀光影灑落大廳,地板上則鑲嵌游魚形狀。海洋劇場則以抿石子為素材,以造型模板組成魚鱗外牆,模擬海浪拍打海岸的澎湃景致。
海洋科學與科技展示館,包含「海洋環境廳」、「海洋科學廳」等九個廳。潮境海洋中心、潮境公園、環保復育公園及八斗子公園等設施,提供遊客多種生態體驗機會。委外經營廠商慶陽公司將投注十四億元打造海洋生態展示館(水族館)的規劃與興建,預訂一○六年完工。
民國七十八年九月行政院核定於基隆市設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七十九年元月成立籌建規劃小組,總面積為四十八公頃、經費五十四億元,期間遭遇土地取得、館區分散等問題,興建過程曲折,歷經七任總統、四任籌備處主任,一○一年六月區域探索館開館、一○二年元月海洋劇場開幕,明天主題館開館,耗時二十四年終於全部蓋好。
中國時報 曾百村/基隆報導 年12月29日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孕育34年,30日將「誕生」,主題館開始試營運!繼區域探索館及IMAX3D劇場後,完成海科館的最後一塊拼圖,成為全台最重要的海洋教育資源中心,近期更與「黃色小鴨」聯手合體「吸客」,預料將帶動一波基隆觀光熱潮。
海科館起源於民國68年間,當時政府與地方就不斷討論建立一處以基隆、漁村、海洋為代表的博物館,經過20多年來「只聞樓梯響」,直到民國97年間才開始動工,歷經5年的工期,趕在今年倒數2天開館,對於基隆市而言,是近年來完成最重要的教育建設之一。
數月前海科館區域探索館及IMAX3D劇場相繼開放,吸引不少遊客及學子慕名前往,在探索館中可以欣賞到八斗子漁村風光,而坐在劇場中則可以身歷其境探索海洋世界,但大眾最矚目的仍是海科館的「主題館」,其中各式各樣的海洋生態、深海魚類在主題館中都看得到,另外對於當地居民也算是歷史記憶的「北火館」,遊客更不能錯過。
「北火館」顧名思義是當年北部火力發電廠的舊址,其中有3萬顆水晶吊飾擺放在空中,十分華麗壯觀,但令人意外的是,水晶吊飾隱含「畫像」,要從特殊角度觀察才能一窺全貌,這個畫像代表當地一甲子的歷史記憶
海科館人員透露,吊飾從某個角度能看見舊有「北部火力發電廠」原貌,雖然發電廠現址已不復見,但附近漁民對它打從心底都有深刻感情,所以海科館才決定建造「北火館」,紀念其歷史意義。
而海科館的落成啟用,不僅代表海洋教育資源中心的建立,更背負的當地「觀光」需求,海科館開始試營運,恰好與「黃色小鴨」展期重疊,農曆新年之前將吸引大批遊客到基隆觀光,為了方便民眾來往,台鐵的深澳支線也將於下月9日通車,屆時遊客可在瑞芳站轉乘火車前往海科館,交通相當便利。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1229000398-260107 中時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dec/29/today-north13.htm?Slots=TPhoto 自由時報 電子報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網頁
http://www.nmmst.gov.tw/chhtml/default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