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退休做準備,接下來就是5件你現在就得做的事。
1.看看你是否有足夠存款
如果你還沒有這麼做,快快檢視一下你目前的存款,以及你退休後需要的存款。舉例來說,想在65歲獲得70%的所得替代率,你得在65歲時存下12倍的年收入,例如現在年收100萬,你該存下1200萬。
你知道你會活到幾歲嗎?如果活到100歲,你的退休金足夠應付老年生活嗎?根據內政部統計,2019年國人平均壽命80.86歲,創下歷史新高,從長期趨勢來看,呈現持續上升狀態,也就是現代人越來越長壽。其中,男性平均壽命77.69歲,女性平均84.23歲,女性比男性多了6.5歲,顯示女性更應該用心理財,才有充裕的退休金支應退休生活。
除了女性平均壽命較長之外,還有2個現象也頗值得大家注意。
文/陳莞欣 攝影/影巷26號
試想插著一條塑膠管,從鼻腔通往胃,過一天的生活。吃飯、洗澡、睡覺,都不能拿下,那會是什麼樣的感覺?
根據衛福部的最新統計,全台65歲以上的住院人口當中,插鼻胃管的人數多達12萬人,比例為17.94%。換言之,65歲以上住院的患者,幾乎每5人就有1人選擇以經鼻腔灌食的方式,維持身體所需的營養。
小時候,長輩告訴我們要好好聽話、用功讀書,以便將來當個有用的人。於是我們就乖乖聽話、準備考試,在乏味中帶點趣味地完成學業。出了社會以後,我們拚了命搶到一份還算不錯的工作,開始在職場叢林中探索。一路上,我們看到什麼就抓什麼,袋子裡逐漸裝了存款、車子和房子等,身旁也慢慢出現朋友、另一半和家人。這樣的人生看起來挺不錯,而且大多數的人都是這樣過,但是,你可曾覺得自己的心似乎空了一個洞,好像有什麼還沒做?
作者約翰.伊佐(John Izzo)年輕時因為工作的關係,有機會陪伴瀕死的人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他發現每個人在死之前的心境都不一樣,有的人渾身活出朝氣,對自己的人生很滿意,有的人卻是老淚縱橫,覺得自己這輩子有太多遺憾。大家都不喜歡「死」或「辭世」等字眼,但我們的時間有限、人終究會死這件事,依舊是個事實,也因為如此,了解怎樣才能讓人生過得幸福、有意義,才那麼重要。有些真相越早知道越好,有些事情要早點去做,因為我們都沒有永遠的時間。
一、什麼才是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怎樣才能活得充實、有意義?
今年(二○一六)二月、三月、四月,我身邊連續走了三個人。一個是交情三十年的老朋友(五十三歲),一個是交情將近四十年的人(六十八歲),另一個是我們社區自治會的會長(六十七歲)。湊巧三個都是男性。
五十三歲的老朋友,死得很突然(腦溢血),早上昏倒,家人叫救護車送進醫院,夜晚即過世。消息傳來後,幾個老朋友都很驚訝,事情發生得太突然,令人難以接受。
在我的朋友圈裡,兒女大都來到30歲上下,到了嫁娶階段。現在他們最頭疼的,無非是兒女的準伴侶,不合乎他們的理想。每次聚在一起,聊得深的時候,大都不脫這類話題,看得出來為人父母的雖不滿意,但也沒法有任何積極作為,因為兒女根本不聽他們的,急死了也沒用。
朋友中,與咪咪在一起最自在與舒心,談得深,嘴巴緊,不怕傳出去;更可貴的是她不做評論,靜靜聽你說,不會受到一絲言語或心靈的傷害。在家裡,她也是一樣,對兒女的事很少插手、很少嘮叨、很少提高聲調說話,可是大家都知道,在他們家,咪咪才是老大,她說了算!
怎麼就比不上一個陌生人?
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來,一個人走。在人生最後幾年,過半的人將是一個人獨自過。閉上眼睛,想像一下,這是一個怎樣的情景,你是什麼感覺?
我住在大學旁邊,附近住了不少教授,他們的子女普遍都在國外落地生根,留下夫妻倆一起過日子。幾年之後,一個走了,留下一個自己過。其中有一位教授多日沒出門,再發現時,已經走了幾天。鄰居說起這件事,無不唏噓以對:「真是可憐,兒女都不在身邊,連趕回來看最後一眼都沒⋯⋯」
一個人老,是多數
有一次演講結束,一位中年父親一直等到人潮散去,才靠過來跟我詢問。我覺得奇怪,他看起來應該是退休的年齡,還來聽我講職場,難道他要二度就業嗎﹖其實不是,他和太太都是公務員,每月退休金逾10萬元,不必再辛苦工作,可是他們最放心不下的是獨生子。
「我是來幫兒子聽的。你的fb,我也有加,幫兒子加的。」
我得承認,那個當下,我渾身一陣顫慄,不過仍然維持禮貌,問他有什麼問題﹖果不其然,還是兒子的問題!
為了退休做準備,接下來就是5件你現在就得做的事。
如果你還沒有這麼做,快快檢視一下你目前的存款,以及你退休後需要的存款。舉例來說,想在65歲獲得70%的所得替代率,你得在65歲時存下12倍的年收入,例如現在年收100萬,你該存下1200萬。
一抹淺粉色口紅,珍珠耳環、黑色衣裳搭配駝色絲巾,90歲的葉奶奶氣質亮眼。
一坐下來,葉奶奶就和旁邊兩位奶奶聊得忘我,還新認識了社區裡82歲的蔡奶奶,聽到她年紀大還去日照中心服務其他長輩,不禁流露出崇拜表情。
葉奶奶身體還算硬朗,只是去年冬天在家裡浴室摔一跤,腰疼得受不了。經過幾次治療,醫生搖搖頭說沒辦法完全康復。
原本能出門買菜、自己煮飯,受傷後走路變慢,60多歲的女兒工作還要1年才退休,不放心她獨自外出,葉奶奶只好白天一個人在家,偶爾跟朋友打打牌,悶的發慌。
兩個月前,女兒在社區發現一間新開的「有本生活坊」咖啡館,店長李依仁拿了張傳單給她:「歡迎帶媽媽來上課喔!」因為就在逢甲一帶、離自己工作的逢甲大學也很近,就拉著媽媽來參加。一早8點送媽媽過來,中午休息時間再外出接她返家。
當我們老了,頭髮花白了,走不動了,我們該怎樣度過老年的生活呢?
是邁入老年,兒女卻在外地工作只有過年才能見面的生活。
還是每天只能閒來無事坐著靠椅上一天,或者機械般的過完一天生活對明天已沒有任何期待的生活呢。
也許都不是,這樣的虛度光陰似乎沒什麼意義。
那當你老了的時候,你是否還想過這樣的生活呢?
也許看完美國人的抱團式養老和德國人備受追捧的「同居式」養老模式,你會有新的想法!
在美國德州有四對夫婦
他們打開了一種養老的新方式
那就是抱團養老
他們是認識超過20年的老朋友了
他們約定好等孩子長大後
就買一塊地建四座小房子
大家都住在一起
民國95年,我在台北市某醫學中心當實習醫師。
當年實習醫師的工作,除了學習新知、照顧病人之外,我們必須要負責病房內許多看似平常但是一定需要由醫護人員來執行的醫療業務,例如放置尿管、鼻胃管、做心電圖、抽血、換藥等等。
醫學中心病人多,相對這些醫療業務也非常繁重,我們每天就在這些事物與學習中,在醫院的大小地方四處奔走。
稍微可以喘息的時候,幾個實習醫師會在休息室裡互相聊天、打屁,有的時候也會有點抱怨。有一天,我們聊到一個主題是:「尿管、鼻胃管、心電圖」這些事情,最不喜歡哪一個?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當天在場五位實習醫師,每個人都最不喜歡鼻胃管。
新北三峽老街,某藍染體驗手作坊裡,90歲的豆豆奶奶跟著一群20多歲的年輕人,一會兒低頭綁布、紮染,一會兒彎腰漂洗,3個鐘頭後,門簾完工,老老少少們開心地展示青銀聯手為「新家」妝點的成果。
這是新北市政府在三峽社會住宅試辦的「青銀共居」體驗營。豆豆奶奶是3天試住體驗活動裡最年長的成員,也是笑聲不斷、最爽朗的。自從先生過世後,兩個女兒擔心她,不止一次要求她搬來同住,她卻總是拒絕,「唉呀,我最討厭人家管我,自己一個人多自由,我每天活動很多,游泳、畫畫、唱歌、上教堂、當志工……。」
新北市的青銀共居實驗,開啟高齡者與年輕人「混齡生活」的另一扇窗,也改寫多代同堂的定義。其實,有關高齡者居住與就業的「跨代融入」,國外已有很多成功的作法可參考,例如「青銀共居」在日本,就已流行多年。
某日,隔壁92歲獨居老奶奶,看著一本書,對我說:
「人,到最後,還是一個人。所以,要有好友相扶持」。她的話,讓我想到五老五寶之老友,以及家門附近,每天出現之老奶奶聚會的溫馨畫面。
四位獨居老奶奶,年齡合計超過320歲。先生同為大陸來台軍人,他們有同袍之革命情感,也是莫逆之交。
他們的妻子也情如姊妹,相信聚集眾人之力,一個人,便不再孤單。是以,中年時,他們相約在同一條巷子買屋,互相擁有對方的住家電話和家門鑰匙,以便相互照應。
四位老奶奶,每天固定有三會。早上,她們端著早餐到其中一戶,邊吃邊聊,開啟一天的早餐會報;十點多,二次聊天早會;傍晚,垃圾車到達前,是第三次聊天會。聊天內容包羅萬象,當然,社區大小事,盡在她們的話題中。
「被綑綁的老年」
雲林縣林內鄉「同仁仁愛之家」安養機構,
他們放棄傳統的尿布,綑綁,導入日本經驗,
讓老人們恢復自癒能力,尊嚴和快樂。
請把影片分享出去,
讓這麼好的長期照護方式能夠在台灣普及化
退休前,不可不想的兩件事
這些明信片插畫來自芬蘭畫家Inge Löök的“Old ladies”系列。
每張圖的主角都是兩個銀髮的老婦人,
她們的神情就像淘氣的孩子,
做著年輕人愛幹的事。
她和她總是在大笑,可我看著看著卻想哭。
誰,能陪那個老了的你這樣快活的瘋?
【文/王梅】
豔陽高照的午後,氣溫約在攝氏30度。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大門口左側,約莫有40名銀髮長輩,手裡拿著彩球,神情專注地跟著《檸檬樹》的音樂節拍,汗流浹背地重踏著步伐,動作整齊地上下揮舞著雙手。
老人家的模樣看起來大都在60、70歲,但其中不乏80歲以上的長輩,最高齡的邢莊奶奶已90歲,排名第二的丁爺爺88歲。在他們的左手邊,是一群拿著刀劍棍棒正在蹲馬步、練習國術的年輕人;至德堂門口右側另一端,則是一群穿著制服、彈奏小提琴的國小學童。這三組人馬,形成一幅對比畫面。
最高齡的啦啦隊
這群老人家可不是什麼省油的燈,他們不是一般上了年紀的族群做健康養生操,而是真槍實彈、正式上場表演的啦啦隊舞蹈,舉手、抬腳、踢腿的架勢,絕不輸給那些帥哥辣妹。
過去,「老伴」是指婚姻關係裡的配偶,是孩子的爹娘,如今,社會價值觀在演變,加上老年喪偶的情形也不在少數,「老伴」應該擴大為泛指可以「老來作伴」的親朋好友,不再單指家中的老夫老妻 ,期盼能成為您的老伴。
廣結老伴熟齡生活更精彩 吳娟瑜
有一晚,我應邀至一家企管顧問公司做「壓力管理」的演說,一位董事長級的銀髮長輩引起我的注意,因為在場都是三、四十歲,被工作任務、家庭責任壓得快喘不過氣的青壯年上班族,怎麼冒出了一位悠哉悠哉,卻又認真參與的老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