臍帶血的應用與優點
隨著生物科技的進步,臍帶血的功效及作用己備受醫療界的運用及肯定,並隨著「生命保險」的意義發展,許多即將為人父母者也都應對此有深度的了解,且為自己的小寶寶追求更優質的生命保障。
何謂臍帶血?
嬰兒出生時,將臍帶及胎盤所存留的血保存下來,即為臍帶血,臍帶血中富含了「零歲」的「幹細胞」(STEM CELL),是人體製造血液及免疫系統的主要來源,如紅血球、白血球、淋巴球、殺手細胞等,可以治療血液、免疫系統及代謝方面引起的疾病,
像對一般所知的白血病、地中海貧血、淋巴瘤、泡泡兒、紅斑性狼瘡、黏多糖症等,都有極大的救治療效,甚至可以取代骨髓移植使用,因為臍帶血類似胚胎,是屬於「年輕」而較未分化的細胞,可以發展成不同型態之細胞或組織,並做為基因療法及複製療法之用。
臍帶血的「幹細胞」,又可分為全能、多能、及單能等三種,全能幹細胞顧名思義即指具有完全能力發展成一個完整生物個體的細胞;而多能幹細胞雖不能像全能幹細胞可發育成完整的生物體,但卻可分化成人體特定組織,例如血液幹細胞、神經幹細胞等;單能幹細胞則是可利用在發展成單獨的部位,如皮膚、腸黏膜等。
以往被視為醫療廢棄物的臍帶血,隨著醫學科技的發現及運用,從90年代初期到現今己研究成為一種富含造血幹細胞的「萬能救命細胞」,根據文獻資料顯示,臍帶血曾經治癒罕見的基因異常疾病~「慢性肉芽腫疾症」,以及曾為患有急性淋巴球白血病的七歲病童,移植自其母親腹中胎兒出生後保存下來的臍帶血,手術十分成功;台灣也有台大醫院用以治療黏多糖症寶寶林伯熾的成功案例,至今全球約有兩千件使用臍帶血移植成功的病例,其中還包括有運用非親屬間臍帶血治療血癌的實例。
此外,胎盤與臍帶內含的血液,存在大量造血幹細胞,也是現階段最易取得,且質與量最優、最不會傷及新生兒及媽媽生命的保存物。
臍帶血的應用與優點
現階段的臍帶血運用,在疾病方面包括下面五大類:
*惡性病:急性血癌、慢性血癌、骨髓發育不良症疾群、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腦瘤、卵巢癌、睪丸癌等屬於實質性腫瘤。
*自體免疫疾病:多發性硬化症、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
*免疫缺乏病變:慢性肉芽腫疾病、嚴重複合免疫缺陷症(泡泡兒),X─性聯性淋巴組織增生疾病。
*先天性代謝性缺陷:腦白質腎上腺營養不良症、淋巴組織細胞增生症、黏多糖症、嬰兒遺傳性腦白質萎縮、骨質石化病、白血球粘著缺乏症等。
*血色素疾病與血液異常:巨細胞球缺乏性血小板減小症、再生不良性貧血、鎌形細胞貧血、地中海性貧血、Fanconi氏貧血等。
目前臍帶血具優勢的應用,以下列三點詳述之:
可以替代骨髓移植
臍帶血幹細胞人體造血及免疫系統的主要來源,可以取代骨髓,治療各種血液、免疫及代謝方面的30多種疾病,對於癌症等病患在接受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時被破壞掉的造血與免疫系統,也能藉由臍帶血的幹細胞來恢復其功能。
可進行基因療法
所謂的基因療法是指針對病人的基因缺陷,在醫療上將正常基因或具某種特殊功能的基因植入幹細胞,利用幹細胞的繁殖性,製造出帶有此基因的新細胞,並散佈到整個身體裡,以達到治癒的療效。
可進行複製療法
複製療法是指利用幹細胞(Stem Cell)複製出的細胞來修補受損的器官,或是利用複製出的年輕細胞來取代死去或受損的細胞組織,以達到抗衰老的效果。由幹細胞培養出的新神經細胞,可用以治療腦部或脊髓神經受損的疾病,例如:老年癡呆症等疾病(電影「超人」中男主角克里斯多夫李維近年來便不斷鼓吹這方面的研究)。
除了神經方面的疾病外,若是將幹細胞培養成特定器官的細胞或組織,則可治療糖尿病、關節炎,或是修補肝臟、心臟、腎臟等器官方面的疾病。此外,用幹細胞培養出血管,則可望運用在心肌梗塞等疾病的治療或製造人工血管 (目前為實驗階段) 。
繼續閱讀
嬰幼兒鼻塞、有痰音
通常此種情況約在滿月後才出現,是下列各因素綜合的結果:
1.嬰幼兒對外界物質的敏感(或感冒)反應:所謂外界物質包括:奶粉、空氣、衣物、病毒、細菌...等,鼻腔、口咽部的黏膜直接的反應就是分泌增加(痰)及腫脹(塞住)。
2.鼻腔、口咽部的呼吸通道過於狹窄:在嬰幼兒尤然,所以當局部的黏膜稍有反應如感染、刺激時,即會分泌增加、水腫,而產生部份通道的阻塞。
3.嬰幼兒皆不太吞嚥口水:大人們口咽處若有過多的液汁存在,都會不由自主的有吞嚥的動作將汁液吞入胃去,以保咽喉處的清爽;但在嬰幼兒或一些腦神經有問題者(如昏迷不醒、智障者),其吞嚥的功能不健全,清醒時口內物容易外流(流口水),而睡覺時汁液除了照樣的外流外,尚會向後倒流在咽喉處貯積,所以當呼吸氣流進出氣管口時,氣水交混,就會產生有呼嚕呼嚕的呼吸雜音了。
繼續閱讀
寶寶會打鼾
正常呼吸應是安靜無聲的。打鼾是呼吸時氣流進出鼻腔及口腔後部(口咽及喉嚨)時,附近黏膜或肌肉振動所發出的聲音。口咽部圓周都是由鬆軟的軟肉構築而成,包括軟顎、舌頭後段、兩側扁桃腺及後咽壁。在意識清楚時,神經控制正常而保持著粘膜肌肉的張力,所以口咽部位的軟肉也擴張開,圓筒狀的內腔徑較寬,氣流進出時很順暢,所以不會產生雜音。當神智不清時,譬如打瞌睡、熟睡、醉酒、甚至於昏迷時,全身肌肉也是呈放鬆的休息狀態,口咽周圍的軟肉也是一樣的鬆弛著,所以呼吸阻力增加,當氣流經過此部位時,鬆弛的軟肉忽閉忽開地隨著氣流振動起來,這就是鼾音的由來。打鼾都是在睡覺時或神智不清時發生的。若是清醒時都有鼾音的話,那就是相當嚴重的了。
*仰睡(面向上)時易打鼾,因面部朝上而使舌頭根部向後倒,半阻塞了咽喉處的呼吸通道。
*幼兒本身的呼吸通道如鼻孔、鼻腔、口咽部比較狹窄,故稍有分泌物或腫脹就易阻塞。
*當喉嚨部位腫脹如感冒、扁桃腺發炎、分泌物增多時,更易造成氣流不順而鼾聲加重。
*臉頭形異常者,如肥胖的人,或扁桃腺腫大的小孩,因口咽部的軟肉構造較肥厚,睡覺時口咽部的呼吸道更易阻塞,所以鼾聲亦大。在更嚴重的人甚至會有呼吸暫停的現象。
打鼾是代表呼吸氣流不順暢,睡覺時呼吸困難所以會睡不安穩,夜晚睡眠品質很差,再加上體內長期缺氧、二氧化碳囤積,所以白天精神很差,上課及工作不易集中精神。嚴重者,心臟及腦部功能皆會受影響。
處 置:
1.如果為肥胖者,先要想辦法減肥,讓口咽部的軟肉消瘦些,呼吸管徑變寬;同時變瘦的身體對氧氣的消耗也可減少,呼吸就會較順暢而不急迫了。
2.如果鼻口咽腔處的腺狀體、扁桃腺確實是肥大到阻擋呼吸通道,影響正常呼吸時,可考慮手術割除之。
3.試著將頭側著睡,或趴著睡(即一邊臉貼床面,但勿遮口鼻)的姿勢,可使舌頭不至過度後垂阻擋呼吸通道,此法或許可減低打鼾的程度。
4.請教兒科醫師仔細檢查鼻腔、咽喉、下巴骨部位有無異常或長腫瘤,或是寶寶神經肌肉的功能有無異常之處。
繼續閱讀
高危險性嬰兒的照顧
一、 事先的預防:請醫生詳細檢查寶寶的神經、呼吸、及循環功能是否健全。譬如有無抽筋或痙攣,氣管及肺好不好,有無呼吸道易阻塞,是否易吐奶(會嗆到),有無心律不正常...等。如果有,則需好好注意及治療。
二、 照顧上的注意事項:
1.三個月內的嬰幼兒勿獨自趴睡。
2.寶寶的鼻塞要注意解除。
3.寶寶的房間空氣要流通。
4.易吐溢奶的幼兒要餐多量少的餵食。
5.每次餵食後要拍背排氣,以防吐奶吸嗆。
6.勿使寶寶周圍溫度過高,或衣著過多。
7.寶寶衣著宜寬鬆,勿防礙胸腹部呼吸的擴張。
8.寶寶仰睡時,後頭部勿墊枕,以免屈折頸部的呼吸道(宜墊於頸肩處)。
9.勿睡過軟的床墊,以免頭臉部深陷影響口鼻呼吸。
10.屋內勿有香煙味,因會刺激寶寶引致呼吸困難。
11.寶寶最好以母乳餵食。
12.寶寶稍有問題時應及早求醫,切勿耽隔。
三、及時發現危險:許多嬰兒猝死症是難以預防的,所以只有退而求其次,希望在生命即將失去的當兒(呼吸或心跳減緩時),能及時得知,以免寶寶因缺氧過久而死亡,或造成重大腦部缺氧的傷害。
現在由於醫學科技的進步,以及大家對嬰兒猝死症的更多了解,所以對於具有高危險性的寶寶,父母可以選擇在家中裝置一些簡便的呼吸或心跳的監視器,來幫助24小時監視及彌補父母人力時間及經驗之不足並能舒緩壓力,萬一寶寶呼吸或心跳變慢時可及早發出警訊以便處理。光憑肉眼是很難觀測到小嬰兒的呼吸及心跳頻率的,因為絕大多數的寶寶都被包裹的很緊,而且大都是在夜晚大人也在安睡的狀態中發生的。
熟練嬰兒急救技術:處理不呼吸的嬰幼兒是分秒必爭的,大腦缺氧程度與時間有直接關係,因為通常發現時再轉送醫院急救絕對是緩不濟急,故父母平日即應熟練嬰兒急救技術,如口對口人工呼吸及胸部心臟按摩,以備萬一時可於現場急速應用。
繼續閱讀
剛出生寶寶頭和臉會腫腫的?
懷孕末期時,子宮內寶寶的姿勢大多是頭下腳上﹔生產時,由於子宮收縮的力量迫使胎兒以頭臉做前鋒向前推擠,而此時產道尚未完全張開,所以寶寶的頭臉卡在產道的通路內,這種壓力作用可達數小時之久,因此出生後的頭臉部可以看到被長久擠壓的結果 ----- 腫脹。腫脹通常在出生後的兩三天就自然消腫了。另外因為新生兒的體內水份較多,且長期泡在羊水中,這也是身體會腫腫的原因之一。
寶寶有時可能是頭皮下的血管因生產而破裂出血(胎頭血腫),通常此種出血量不會太多,而且侷限在頭皮與頭骨之間層,不在頭骨內面的大腦,所以對身體的影響不大;但此血腫瘤的消失則較慢,可延至數月之久,有少數的寶寶起初的軟血塊會逐漸變成鈣化的硬塊留在頭上,父母會誤認為寶寶頭頂上長了骨瘤。其實不需擔心,最後還是會消失的。
繼續閱讀
手足發抖正常嗎?
剛初生或年幼的寶寶們,常見手腳有不自主的抖動,尤其在哭泣時或四肢伸直時,父母們擔心是否為癲癇症或抽筋的現象。其實這是嬰幼兒正常的表現。嬰幼兒因為神經系統的功能尚未發展成熟,所以神經對肌肉的支配控制不完全所致。
在成年人亦有相同的經驗,神經肌肉的控制協調最佳者,如走平衡木的運動員及從事精密細緻的工作者,其每一個動作都是很穩當而精確的。反之在某些神經性或肌肉性疾病者、重病者、或臥床過久肌肉較無力者,或剛睡覺醒來,人雖清醒,但周邊神經或肌肉尚未醒(仍呈鬆弛狀態),此時意識雖欲動作四肢,但是並不能有效地控制肌肉,所以動作會不乾脆、會抖動。如果我們試著將自己上臂的肌肉用力使勁的僵直著,此時手臂也會有不自主的抖動現象。
繼續閱讀
嬰幼兒頭頂凸起的硬塊
嬰幼兒的頭顱是由許多骨片所包圍而成的,其各個骨片之間都有一道骨縫存在,這情形有不少好處。嬰幼兒的頭顱骨稍具有彈捏性,當出生的時候經過產道時可以被壓擠而變形,容易生產。頭顱骨因尚具彈性,所以內部的大腦可以繼續生長。嬰幼兒輕微的撞擊不易有頭骨骨折(裂)的問題;也可以容忍較大的腦內壓力。所以在半歲前的寶寶尤其是早產兒,偶而摸到頭頂上的硬性凸起塊,應該是頭骨片未完全對齊好造成的,絕大部份是良性的,它會慢慢恢復的。
在少部份的嬰幼兒,可能大腦本身的異常,如腦萎縮或腦出血,因頭骨內部的結構改變了,此時也可摸到凸起的硬塊。
繼續閱讀
肚臍的問題
*臍帶是不會痛的!
有些父母不敢隨便觸碰肚臍,認為寶寶會疼痛,其實並不正確。肚臍本身並無神經的,尤其在逐漸乾化後,就好比是指甲一樣,剪指甲時雖有感覺但不會痛,所以放心大膽的處理,寶寶也只會有感覺而無痛覺,雖然難免寶寶有時會哭鬧,但並不是因為疼痛的關係。
*溼肚臍有血水或膿:
1.大多數的肚臍在臍帶脫落後的前二、三天都是溼溼的,因為底層的皮膚尚未長好,所以黏膜會有一些分泌物,但如果脫落後過了一週後仍然有分泌物,則是不正常。
2.不斷有水樣液流出:在極少數的例子,可能表示肚臍與腹內的小腸或膀胱有通路(臍尿管)存在,需要求醫診治,因為容易造成腹內的感染,所以可能要接受手術除去此通路。
3.肚臍分泌物帶血絲或血塊:表示傷口癒合未完全。需看醫生並加以處理。
4.肚臍有黃色黏稠分泌物,甚至有惡臭味:底部發炎。需看醫生並加以處理。
5.肚臍周邊紅腫 -------- 發炎現象。
6.肚臍底部有呈紅白色的小肉瘤狀物:傷口癒合不完全,此肉瘤會愈長愈大,而它的存在可阻礙傷口處正常皮膚的生長,須找醫生除去此肉瘤。 一般處置方法為:
a. 化學灼燒法:用3% - 5%的硝酸銀溶液塗抹在小肉瘤上,每天兩三次。
b. 電燒法:在醫院或診所使用小電燒直接將其灼燒除去即可。
*嬰幼兒的肚臍可否清洗?
可以,且必需要每日清洗。
*為什麼老一輩的人會建議不要清洗肚臍呢?
1.衛生方面:
在過去因為醫藥的不發達、環境衛生不佳,所以都不注重身體的清潔,尤其是在缺水源的地方,時常有壹年之內人們洗不到幾次澡。過去因為水質不乾淨,以不清潔的水洗多了反而會造成肚臍發炎,所以養成不洗為妙的習慣。現在社會各方面都已很發達了,對以往的一些觀念作法應隨著要改變了。自來水都是經過特殊處理消毒過,含細菌量很低。目前洗澡用的肥皂品質也好,對清洗皮膚及除垢效果不錯。
2.肚痛方面:
有人認為觸摸肚臍會造成肚子疼痛,其實也是蠻有道理的。因為肚臍處是腹壁最薄的地方,其與腹腔內腸子最接近,外界刺激力過大時確實會引發內部的腸胃蠕動增加,而產生腹痛;但若以輕柔的手法來清洗肚臍處,應不致有大礙的。極少數的人肚臍內處可能有韌帶與腸子相連,此種情況下,刺激肚臍或可能會牽扯到腸道,而有腹痛的情形產生。
繼續閱讀
早產兒的居家照顧
早產兒因是提早出生,身體各個器官及功能的發展皆未成熟,一定要藉助於特殊的醫療措施來促進其逐漸地發育成長。在住院期間是依賴學有專精的醫護人員照顧而不需父母煩心,但出院後一切的養護責任必須由父母承接了。下列是一般居家照護的要訣:
- 可能必需的裝備(視寶寶出院時的狀況而定):如氧氣筒(機)、抽痰管、抽痰機、餵食管及餵食空針、血氧監視器,需於出院前即事先準備。
- 胸背部的拍痰對肺、氣管不佳的早產兒是有利的。
- 剛出院回到家的寶寶,頭兩三天內,其每餐的餵食量先維持在醫院時的原量不必增加,殆適應家裡的環境後再逐漸的加量,因為環境的變遷對幼兒的影響是蠻大的,尤其是胃腸的功能。
- 餐多量少及間斷式(每吸食一分鐘,將奶瓶抽出口腔,讓寶寶順順呼吸約十秒鐘,然後再繼續餵食)的餵食方式,可減少吐奶發生及呼吸上的壓迫。
- 可餵食特殊配方的奶粉(如早產兒奶粉)以促進消化及增加營養吸收。
- 早產兒對溫度是很需要,對變遷亦是很敏感的,所以要注意體溫的保持及溫度的衡定性以免致病。
- 定期回醫院追蹤檢查及治療:如視聽力、黃疸、心肺、胃腸消化、及接受預防注射等。
- 保持與新生兒醫師密切的聯繫以便隨時能諮詢。
- 熟練幼兒急救術,如吐(嗆)奶、抽搐、膚色發紺時的處理、以備不時之需。
繼續閱讀
寶寶晚上不睡覺怎麼辦?
一個月內的新生兒,平均每天睡眠的時間約可達十六到二十個小時,也就是成年人的兩倍多。寶寶在母親肚子裏時,是沒有白天與夜晚的區別,因為子宮內都是昏暗暗的。但是出生後馬上就面臨了晝夜的問題,人類千萬年演化的過程中造就了夜伏晝出的工作習性,白天都要活動,而夜晚則需要休息,所以可預期地寶寶終究也需要調整到與父母作息的時間相配合才是,夜晚父母休息時也是寶寶應該休息的時候了。因此,為了寶寶及父母雙邊的利益,一定要將寶寶夜晚不睡覺的壞習慣盡早改變過來。但是寶寶的生理時鐘是無法在短時間內調轉過來的,父母可以利用下列的方法逐步而行:
*白天儘量不要讓寶寶睡覺,可與之玩耍、刺激,或放置到光線充足的地方,使之不易入睡,到了晚上就儘量把光線調暗,環境安靜,使其舒適而能安睡之。
*可以藉助於一些安眠的藥劑,可與兒科醫師溝通,使用無成癮性的鎮靜劑,在夜晚需要讓寶寶安睡時適量的給予,可以促使其安睡;如此約只要一週左右的時間,寶寶自然睡眠習慣就可以調整過來了。
繼續閱讀
為什麼寶寶的兩手掌都緊握著?
在出生前,胎兒在母親的子宮腔內,因空間的限制,所以四肢、頭、軀幹都捲曲著,整個像肉球一樣。「圓球體形可容納最大的體積」為了能減少空間,所以兩手掌亦是緊握著的。出生後,因外界空間無限,所以頭、頸、軀幹、及四肢自然逐漸伸張開來。
出生後的前幾個月,因神經系統尚未發達,手指的動作很少,所以還是保持著緊握拳,待神經系統的控制逐漸由粗動作(扭曲肢體)進展到細緻動作(如手指夾取)後,手掌及指頭的運動增多,就自然的放開了。
有些寶寶因神經或大腦有問題,而會握拳過緊或過久,造成手指肌肉僵直緊縮,日後手掌或手指不能伸直。或有些寶寶自出生後,兩手掌就是放鬆張開的,這都是有問題的。
處 置:
1. 握緊的手掌內容易藏污納垢,所以每天洗澡時一定要扳開清洗,以免日久後變溼疹及發炎。
2.時常幫助打開手掌,活動手指及各指關節,以增加靈活度。
繼續閱讀
哭時臉色發黑
血液中所含氧氣量的多寡決定血液的顏色,動脈血因含氧量高所以顏色鮮紅,而靜脈血含氧量少所以顏色暗紅。血液的顏色可表現於膚色,貧血的人血液較稀釋所以膚色顯現蒼白,喝過酒或剛運動完的人心跳加快,血液循環加速,皮膚血流增加,所以膚色紅潤。
哭泣時膚色會變黑,其原因為下列作用之總結果:
1. 哭的動作是拖長的呼氣而非吸氣,所以哭的愈久身體內的氧氣進入愈少,雖然其中難免會摻雜著間斷的吸氣動作,但是相較於呼氣還是嫌少了。
2. 正常肺部在呼氣末時,尚餘留著相當(約三分之二)的空氣在肺泡內,即使短暫的停止吸氣,肺內循環的血液仍可源源地將此肺內存留的氧氣帶入血液中。但是在劇烈哭泣時,肺內的空氣是被用力地排出體外,餘留在肺內的氧氣存留量有限,因此血液能獲取的氧氣量自然地減少。
3. 劇烈的哭泣就是代表著劇烈的運動,本身體內氧的消耗量就會較平靜時增加許多,因此血液中含氧量亦較低了。
4. 哭泣時肺內壓力升高,肺血管壓力高,所以在血液循環上肺內血流減少,血液獲氧能力減少,外加有部份的靜脈血流摻入動脈血流中(右至左分流),所以軀幹四肢的血液含氧量銳減。
綜合以上數點,幼兒哭泣時臉色及膚色都會變暗些,這是正常的現象,勿需太緊張。然而,對於某些心肺功能不佳的寶寶而言,劇烈的哭泣導致血氧降低則是危險的情形,因此要特別注意:1.勿讓寶寶劇烈的哭泣。2.哭泣時可給予些氧氣。
繼續閱讀
為甚麼流口水?
正常口腔內的唾液腺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不斷的在分泌,睡眠時較少,進食時較多。正常成人每隔一段時間都會不由自主的有吞嚥口水的動作,所以口水不會流出嘴角外。口水的分泌與吞嚥兩者如能平衡則不易流水,例如﹕- 唾液分泌過多時︰如口腔發炎、長牙時,超越其吞嚥能力則口水向外流。
- 吞嚥不良:如喉嚨發炎疼痛不願吞嚥、神經障礙(如智障、昏迷...等)不能吞嚥。
口水內含一些消化酵酸,稍具有腐蝕性,在口腔內因有黏膜的保護,所以不致侵犯到深層,但當口水外流到皮膚時,則易腐蝕皮膚最外的角質層,產生濕疹、發炎。
當有過量的口水外流時,需要:
- 注意口嘴周圍皮膚的清潔及乾燥以免發炎潰爛。
- 可於嘴唇附近塗抹保護藥膏。
- 請教醫師檢查有無口腔內的異常病症及檢查神經、吞嚥功能狀況
繼續閱讀
談談前囪門
前囪門是嬰幼兒在頭頂的前半部中央的菱形狀的十字骨縫合交界,它是頭顱上最大的骨縫交點,一般初生兒約有二至四公分的長寬度,因為此處並無骨塊存在,所以摸起來很柔軟。在頭頂後半部中央亦有一骨縫交點,叫做後囪門,尺寸較小,有時甚至摸不太到。因為整個嬰幼兒骨顱的結構在前囪門最弱,沒有骨片的保護,而大腦組織就在正下面,所以有時在前囪門較大的寶寶,可以用手摸感覺好似有凹凸不平的東西在下面,這就是大腦表面的紋路,如果用力壓當然會造成大腦的傷害。前囪門凸出時可以用手感覺到顱內有跳動的情形,這是反應出腦內動脈的振動波。通常在半歲左右,前囪門開始變小,到壹歲時就摸不太到了,但真正的消失不見(例如以X光來檢定)則要等到兩歲左右了。
頭顱內壓力(俗稱腦內壓)高時,前囪門會凸出,如下列情形:
1.平躺時較站坐時要鼓出。
2.哭鬧、咳嗽、用力或排便時,因全身出力所以腦內壓力增加,為正常現象。
3.發燒時,因為心跳加快及全身血流速及血流量亦加多,所以顱內壓力自然增加了。
4. 腦炎、腦膜炎、腦出血及腦水腫,因為使顱內的體積增加而迫使壓力亦升高了。
當顱內壓力降低時,前囪門自然會凹陷,如下列情形:
1.站立或坐立時。
2.腹瀉而有全身脫水現象時,因頭顱內的水份亦會相對的減少,所以顱內壓力自然降低了。
3.休克或身體(腦部除外)大出血,全身血量及血壓都減少,顱內壓力自然就降低了。
繼續閱讀
寶寶皮膚上的網狀花斑紋
在氣溫較涼的時候,時常可在幼兒的身體、手臂、及大小腿的皮膚上可看到呈網狀斑紋的皮膚變化,這是正常現象,無需擔心。
正常的皮膚內深層有許多的細小血管分佈,幼兒時期因皮膚較薄,所以呈現出深層的網狀血管紋路,這些血管網層本身是非常敏感的,當周遭氣溫較冷時,皮膚層的血管會收縮,血管徑變小後血流變緩,有些血液會滯留在血管內而由淺層皮膚內呈顯出來,所以皮膚的網狀花斑紋會更明顯可見,其實在大人的四肢亦可看到,只是不若幼兒如此明顯罷了。
處 置:
要注意寶寶的衣著是否足夠,以排除受涼的因素
繼續閱讀
新生兒肚臍的處理
肚臍是寶寶天生的第一個傷口所在,處理不慎容易有細菌堆積,發炎潰爛,傳染到深部的腹腔內造成腹膜發炎,甚至可導致全身感染的敗血症。在正常的照顧下,臍帶在寶寶出生後約七至十天就會自然乾燥及脫落,剛脫落的肚臍有如皮膚的傷口,會滲出些血水,因此需要特別的處理,否則會起不良的變化。
寶寶回家後,不論臍帶是否已脫落,父母所需做的肚臍處理,主要依序為下列三個步驟:
1. 清洗肚臍︰每天寶寶洗澡時,肚臍部位一樣需要清洗,包括使用肥皂,且要深入到底部(白色部位),注意重點是在白色的臍帶(非黑硬的乾臍帶),不要怕寶寶痛;寶寶只是肚臍處有感覺,但不會疼痛的,就好比指甲一樣,剪指甲時會有感覺但不會痛。
2. 擦乾肚臍︰清洗完畢後,肚臍部位的水分要以棉花棒擦拭乾淨。
3. 塗抹純酒精︰最後以棉棒沾百分之九十五的酒精於肚臍處擦拭,由臍帶根部(或凹處)開始向外擦至皮膚止,並可於每次換尿布時,檢查臍部是否乾燥,若臍部為潮溼,則重覆以上的動作(以九十五的酒精再次擦拭)。
*臍帶脫落後,處理步驟也如上述一樣。
*若要避免尿布直接磨擦,可於肚臍處覆蓋透氣的乾淨“薄”紗布,並以膠紙固定之。
*肚臍處儘量保持兩個「乾」:「乾淨」與「乾燥」。
*注意保持臍部處的乾燥,避免尿布將其浸溼了,溼熱的肚臍容易藏污納垢而發炎。
*在每次處理肚臍時,可試著輕輕地拉扯未脫落的乾臍帶,使其能早日脫落。但不要硬扯,以免因為下面根部的血管尚未完全封合,血會繼續流出來。少許的出血並無大礙的。
*注意切不可以優碘、藥膏、麻油、或不明藥粉去處理。
*95%酒精(又名脫水酒精)的作用是要使肚臍加速乾燥,而非殺菌消毒;乾燥後的肚臍就容易脫落,也不易滋生細菌。
*一般消毒所使用的酒精為濃度70%,不宜使用於肚臍處的處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