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享積蓄
2006/07/24
轉貼 《天下雜誌》第351期:搶手人才
昨夜和老師討論到同理心和觀察力,今天就發現這篇有深度的報導
真好!給它拍拍手!!!

從當前流行的大腦功能理論分析,人的左腦專司邏輯、順序和分析,右腦負責綜合、表情、背景和全局。「左腦就像狐狸,知道很多細節;右腦就像刺蝟,清楚一個重點,」平克比喻,快樂成功的人生,必須同時仰賴左右腦。在資訊時代,左向思考佔盡優勢;在創意時代,右向思考主宰成敗。
繼續閱讀
2011/05/22
空大修習~衝突的五種處理模式
a. 退縮(withdrawal):將自己的身體或心理抽離衝突情境,這是最常見也是最簡單的方式。
b. 投降(surrender):放棄自己的觀點而順從對方,這種放棄如果是經過協調而部分讓步,仍可算是正向處理方式。若衝突一開始即表示投降,或習慣性的以投降來解決衝突,則可能給對方有所欺瞞的感覺。且經常以隨你的便,沒關係,都可以,而放棄自己意見的人,長久下來也會產生內外矛盾的情緒失調。
c. 攻擊(aggression):以語言或肢體動作脅迫,使人就範,這是一種暴力壓制的方式,只會導致曲服,不是理想解決衝突的方式。
d. 說服(persuasion):即以說服性的溝通試圖改變對方的行為與態度,若說服是合理而開放的雙向討論或辯論,就是正向的衝突處理方式。若變質為操縱或詭辯,即成為欺騙或壓制,只是暫時的消除衝突,日後反變成更大的衝突。
e. 問題解決式的討論(problem-solving discussion):指雙方都有誠意,願意以客觀開放的態度釐清問題,並以問題為核心,共同合作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協調出雙方都能接受的做法。但須經過指導養成討論的正確態度(如尊重,專心聆聽,適度的妥協退讓,情緒穩定等等。)
繼續閱讀
2011/05/22
Selman(1980)所提出之自我概念發展的五個階段
答:(1)第0階段:自我中心期(約3~6歲)
此時,兒童已經知道自己和別人是不同的個體,但在角色採納能力,卻只能由別人已發現出的外顯行為來了解對方,不然他是完全由自己的立場來預測別人的想法是一樣的。
(2)第一階段:主觀期(約5~9歲)
此時兒童已經知覺到當自己和別人處於不同的情境之下或是雙方所獲得的資料不同時,自己和別人可能會做出不同的行為或有不同的想法。
(3)第二階段:自省期(約7歲~9歲)
此時,兒童已知覺到即使自己和別人同處相同的情境下,自己和別人還是可能會做出不同的行為或是不同的想法。
(4)第三階段:旁觀者期(約10歲~15歲)
此時,兒童可以同時考量自己和對方內在想法與外顯活動,而且也知道對方與自己都擁有相同的能力。
(5)第四階段:能了解自我知覺的限度(約12歲~成人)
此時,兒童已進入青春期,個體將社會上各種角色與想法加以統合,以作為社會互動的參考活動準則,所以這種能力也可以幫助青少年在社會互動中採納對方的角色和想法。
繼續閱讀
2011/05/22
Selman之友誼發展五個階段進程及內容
階段 | 行為描述 |
0階段:暫時性的玩伴 (約3~7歲) | 兒童常是自我中心及不能以別人觀點來看實情,此時友誼尚未分化。他們常考量他們的需要;大部分的幼兒認為朋友是與他們相同。 |
1階段:單向的協助 (約4~9歲) | 友誼是單向的,好朋友是需要聽別人要他做甚麼。 |
2階段:雙向的公平合作 (約6~12歲) | 施與受是公平的,但常陷於個人之自我利益而不是雙方之共同利益。 |
3階段:親密共同分享的相互關係 (約9~15歲) | 在此階段,個體是朋友是其生活中的一部分,朋友之間是互有要求及獨佔的,友誼不僅是為他或與他一起做事情,是需要連續.有系統及相互承諾的關係。 |
4階段:自主相互依賴 (約12歲以後) | 在此階段中,兒童為了彼此依賴及自主相互尊重對方的需求。 |
繼續閱讀
2011/05/22
Parten之兒童社會性遊戲發展階段
Parten(1932)針對日本保育學校幼兒進行觀察,發現幼兒的社會性遊戲依序如下:
1. 無所事事的行為(約在2歲以前):到處走動.東張西望或靜靜坐在一旁,沒有做甚麼特定的事情。
2. 旁觀的行為(約在2歲以前):當其他孩子在玩時,幼兒只是在一旁觀看,偶爾與正在玩的幼童說話,但沒有參與遊戲。
3. 單獨遊戲(約在2~2.5歲):自己一個人玩玩具,與他人沒有交談等社會互動。
4. 平行遊戲(約在2.5歲~3.5歲):與旁邊的孩子玩相同或類似的玩具遊戲,但他們並沒有進一步的交談。
5. 協同遊戲(約在3.5歲~4.5歲):與其他孩子一起玩,但彼此之間沒有共同目標及互相協助,仍以個人興趣為主。
6. 合作遊戲(約在4.5歲之後):與其他兒童一起玩,彼此之間有分工及相互協助,以達成共同目標。
繼續閱讀
2011/05/22
2007/11/26
2007/11/26
轉貼 如何投資幸福?
2006年10月13日(亞洲華爾街日報) Jonathan Clements如果你想變得更快樂,忘了花錢這件事吧--留心如何享受你的生活,才是真的。
誠然,一所更大的房子,一輛更貴的轎車,或許能暫時博你一笑。
然而,學術研究顯示,僅僅靠積累更多的財富,並不會永久性地增加你的幸福感。
那什麼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我反覆研究了一些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的工作成果,得出了九點秘訣。
繼續閱讀
2007/11/26
轉貼 聚富500年 黃土高原上的華爾街傳奇
黃土高原上的華爾街傳奇晉商,與威尼斯、猶太商人,並列為世界三大商幫。山西,土地貧瘠,卻孕育出跨越兩萬公里的國際商人。他們突破「富不過三代」魔咒,在荒地上蓋起一座座高牆大院,他們創設中國第一代的銀行,成為首批金融資本家,他們首創員工分紅入股,並落實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他們打通北至莫斯科、西至倫敦、東至紐約的茶路與金流,富商們的總資產,比清朝國庫裡的銀子還多!
繼續閱讀
2007/06/07
智邦業務副總離職感言
主體: Fwd: 智邦業務副總離職感言日期: 2001年12月24日 上午 09:59
親愛的業務處同仁:
雖然我用宇宙原則──沒有恆常來安慰我自己,但是我還是覺得心裡好痛。實在是捨不
下每日走進office看見你們充滿快樂及前景笑容時的感受‧對於共事時光較長的同事,
虔心希望你們能再激勵自己,更上一層樓‧至於相處時間較短的新夥伴們,請接受我一
聲真心的抱歉,沒能有更長時間來互相勉勵‧以下面的小文章來和大家分享。
快樂不是自來水。有一次我以「快樂」為題演講。事後,聽眾中有位女士站起來
說:「要是我丈夫也來聽就好了。」她說她深愛丈夫,但丈夫老是很不快樂,和她一起
生活著實不容易。
這位女士的話,讓我想到道理應該是這麼講的:為己為人,要把尋覓快樂當一回事‧我
告訴她,為了我們的配偶、我們的子女、朋友,我們要儘量快樂。
你若不相信我的話,不妨去問問,孩子跟不快樂的父母長大是什麼滋味;或者問問做父
母的,如果他們有一個不快樂的孩子有多痛苦。
我的童年生活並不特別快樂,而且跟大多數少年人一樣,沉溺在自己以為的痛苦中‧但
有一天我忽然醒悟,其實我是在畏難而取易‧要悶悶不樂並不難;那種事不需花心思力
氣‧真正的成就在於盡所能以求快樂。
很多人想都沒想過:快樂是必須去求、去找,才會有的。
繼續閱讀
2006/12/27
上班族新生活運動 Gap Year ~ From 遠見雜誌 休耕

繼續閱讀
2006/12/01
2006/12/01
月暈效應

被狗吠的人,不一定是賊;
留長鬍子,也不一定是藝術家。
但有了「 偏」見,就會把「 人」看「 扁」了?
人們在判斷別人時常有一種傾向,
就是把人概分為「 好的」或「 不好的」兩部分。
當一個人留給人的印象是「 好的」時,
人們就會把他的言行舉止用「 好的」角度去解釋,
反之, 如果一個人被歸於「 不好的」的印象時,
那麼,一切「 不好的」看法都會加在他的身上。
這種現象稱之為「 月暈效應」。
意即當人們看到月亮的同時,
周邊的光環也會被注意到當一個人的「 印象確立」之後,
人們就會自動「 印象概推」( Halo Effect) 將第一印象的認知與對方的言行聯想在一起。
像我長的就超像國小老師或法官,
看來一付精明能幹的樣子
可真了解我的人
就知道 我是小迷糊一個....
繼續閱讀
2006/08/12
轉貼 學習做更好的溝通
人的大腦裡有一個奇特的獎賞與懲罰中心,有科學家做個有趣的實驗:
將一隻猴子關在籠子裡,在獎賞中樞上安置電流器,一方在欄杆上掛著香蕉,一方安置通電按鈕
猴子一開始會先去拿香蕉吃,後來,有一次按到通電按鈕後,猴子的表情變的很愉快,之後猴子就不斷的按著通電按鈕,香蕉對牠就不再有吸引力了....
很妙吧?食慾與獎勵的抗衡力量,竟是獎勵勝過食慾!
繼續閱讀
2006/08/12
轉貼 擺脫消極情緒的六條途徑
成功者控制自己的情緒,失敗者被自己的情緒所控制。所謂成功的人,就是心理障礙突破最多的人。情緒是指人們對環境中某個客觀事物的特種感觸所持的身心體驗。是一種對人生成功活動具有顯著影響的非智力潛能素質。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家南迪·內森的一項研究發現,一般人的一生平均有十分之三的時間處於情緒不佳的狀態,因此,人們常常需要與那些消極的情緒作鬥爭。
繼續閱讀
2006/08/11
2006/08/07
2006/08/07
2006/07/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