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師儀將軍第

珠山薛師儀將軍第
薛師儀將軍第位置是面向珠山村落中的大潭,是間荒廢許久的古老二落左護龍建築,也塌掉許多建築部份。珠山為金門國家公園的範圍之內,也即將被整修了。
薛師儀號鼎臣世居珠山鄉,從小父親就過世了,是由長兄薛師弼拉拔長大。弱冠後投入金門鎮總兵竇振彪麾下,清朝道光二十六年(1846)協防金門北線海岸。咸豐三年(1853年),小刀會賊來攻金門,薛師儀守備身份在金龜尾海上指揮奮戰,擊敗小刀會匪首黃位、黃德美,建大功,官至金門鎮中營左軍游擊。咸豐十一年(1861年)任金門鎮總兵,帶兵北上赴浙江討伐太平天國,迭建軍功。歷任金門協鎮、金門鎮總兵等要職,一生功業彪炳,死後清廷誥封二品武功將軍,故稱其宅第為「將軍第」,並恩廕三代親族。葬在庵前村外。
「將軍第」是二房所蓋,現由承立(編者按:已故)管理。他的主人在清朝赴大陸時,見民眾遭土匪追殺四處逃竄,而奮勇騎馬過溪搭救,於是被立為將軍。將軍佩帶的青銅關刀約在日據時候,由子孫拿出把玩時,被日軍撞見沒收。(資料參自《珠山社區總體營造——人文采微成果專輯》八十六年 頁24)
門額上原有將軍第匾已遺失不見,但薛師儀是金門人唯一出任過金門鎮總兵者,薛氏家廟大廳上所掛之「總戎」匾額,也在述說先賢之功績。
雖然說薛師儀式以武績獲封,但是他最為人所著稱的是他的孝行。《金門縣志》。《金門縣志》上這樣描述他: 儀服官時,凡舉動必稟明母兄,退食之暇,與家人談笑慈母前,務得歡心,依依孺子慕焉。
「將軍第」為一小型二落大厝,門前開曠,堂前即大潭,水波照耀。宅後有巨石為屏,右有護厝,由側門通過小巷。當年植有芭蕉數株,幽靜別趣,護厝有「小樓」,是大人及大爺伯兄弟休憩之所,小巧玲瓏,今已倒塌矣。(資料參自《黃帝世家薛氏家族誌》薛振江編著 頁307)
《薛氏族譜》中有一段「薛大人平倭」的傳奇:「大人諱師儀,又名維坤號鼎臣,清水師參將,歷任金門協鎮、金門總鎮〈清朝武職十三到總兵〉,比之民國軍制之〈軍長〉銜。」


因有孝心,所以有以下的傳說: 咸豐十一年(1861年),帶兵到浙堵擊髮逆,一日,眾寡不敵,被迫峽口溪邊,顧謂士卒曰:為國捐軀,雖不獲歸見老母,想亦不責我不孝之罪,為臣為子,終於此而已。正麾令反擊間,忽神人擁其馬上越過大溪,賊不得近,全軍得免,其感動有如此者。

光緒六年(1880年),後浦港灣的泥濘灘地,便因「躑躅長灘,艱難厥步」、「行人病涉焉」,由當時鄉紳林章欄、林豪、許揚洲、薛師儀、洪作舟、許耀焜等人募款集資修築石橋,當時包括許多旅居日本、上海等處鄉僑皆有捐貲,石橋完工於次年(1881年)。

後壁右窗邊有方石敢當,鎮巷沖之用。

在後浦(金城)內武廟中有一塊立於清道光三十年(西元1850年)的「重建武廟捐提碑記」。「署福建水師提督」施得高將軍率領所屬武官進行倡捐,進行興築武廟的計畫。其碑文中也有刻上前營守備薛師儀等武官也都具銜出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