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愛樂四十.伴我二十
愛樂是我第二個家。

地點:國家音樂廳
我和一般團員不同,進團就是唱歌,1990年我進愛樂是去工作,杜老師看我成天晃來晃去,把我叫到愛樂工作,這也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
在杜老的魔鬼訓練之下,之後到哪兒工作都很得心應手,在基金會工作三年後,我才真正在團裏唱歌,1994年開始大小團唱,巡迴演出各國。
來來去去20年,團裏的老團員新團員其實就像兄弟姐妹一樣,在這裏唱歌很快樂,大家為同一個目標而一起努力著,我很喜歡那種感覺。
今天去國家音樂廳彩排跨年音樂會,提早去看了「四十特展」,展期到2012年1月8日,所有的愛樂歷史像連續劇一樣又在我的眼前演過一遍,那些國外演唱的畫面,那些大師們的身影,那些團員練唱的辛苦…全部又浮現一次,清清楚楚。
問我還要再唱幾年?是說我現在都帶老人茶去練唱了,我想會一直唱下去吧……
延伸閱讀
1989年,以抗戰紀念為名的音樂會《黃河大合唱》,在媒體、政界與音樂界的關注下,於台灣首演了。
兩岸融冰的初期,《黃河》在當時還是禁歌,台北愛樂合唱團做了最冒險的嘗試,用歌聲衝撞體制,讓《黃河》首度登台演出,也因此打開了兩岸的音樂交流,開啟世紀門戶。
1990年,愛樂即受北京、上海之邀演出,成為解嚴之後第一個赴大陸演出的音樂團體。
接下來二十年間,先後邀請指揮嚴良堃、聲樂家周小燕、北京中央樂團合唱團、內蒙古青年合唱團...等大陸頂尖表演藝術家來台交流,亦屢獲大陸邀約,以『印象台灣』、『雙城
1993年,台北愛樂合唱團受亞特蘭大國際音樂節之邀赴美演出,開啟了近二十年來馬不停蹄的音樂旅程。
每一次的飛行與每一次的整裝,不僅向世界展現台灣合唱的精緻和諧,還以來自家鄉的歌聲撫慰了海外華僑的離鄉心情,更甚至藉音樂作文化外交,拉近台灣與各國的距離。團員們也在旅程中打開眼界,用更多元的視角、更包容的胸懷,擁抱世界的每一個音符。美國、加拿大、拉脫維亞、奧地利、匈牙利、波蘭、捷克、澳洲、韓國、土耳其、以色列...,地球的每一個角落,都有台北愛樂的足跡。
除 了在世界各國以樂音留下台灣的印記,台北愛樂更與全球最主要的國際組織—世界合唱聯盟(IFCM)、歐洲合唱協會(Europa Cantat)、國際文化交流基金會(InterkKultur)、美國合唱指揮協會(ACDA)密切合作,舉辦國際交流活動,為台灣在國際樂壇發聲,更 協助台灣青年音樂
有觀眾問起:「台灣有自己的作品嗎?」
有的。台北愛樂合唱團很早就開始發掘本土創作人才、推廣國人音樂作品。早在1986年就首演錢南章《鄭愁予詩四首》,1991年更率先將台灣民謠交響化、登上國家音樂廳。
近年更直接與優秀原住民音樂人才合作,製作演出多場精采原住民交流音樂會,更推出首部原住民音樂劇《吉娃斯》,深耕台灣本土音樂園地。
「將世界帶來台灣」一直是台北愛樂的理念。
早在1990年,愛樂就將英國國王歌手邀請來台,此後更連年舉辦『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陸續把泰利斯學者合唱團、美國香提克利、瑞典國家廣播電台合唱團、真實之聲...等五十餘支國際頂尖團體介紹給台灣樂迷。
除了音樂會外,還有大師班、合唱營、指揮營等課程,提供台灣本地及日、韓、港、澳、星、馬、印尼、大陸...等國音樂人進修機會。豪勒隆(Gabor Hollerung)、托瑪斯(Andre Thomas)、漢肯(Kare Hanken)、薩博(Denes Szabo)、韋拉斯科(Jonathan Velasco)、理克(Stephen Leek)、松下耕...等指揮都是因此與台灣結緣。
現在,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每年聚集5支國際團隊、15支國內團隊、10位國際大師、3大音樂營隊、350人齊聚研習、20餘場音樂會、千人參與演出、近二萬現場聽眾,是亞
台北愛樂走遍世界,把台灣的歌聲帶到每個角落。但是每趟旅程最開心的,還是回到台灣、踏進家門的那一刻。
能代表台灣在國際發聲自是無比榮耀,但更讓我們驕傲的,是有機會為這片土地貢獻心力。
愛樂在台灣首演了巴赫《B小調彌撒》、威爾第《安魂曲》、馬勒《千人》交響曲、浦契尼《杜蘭朵公主》等數十部西方經典名作,愛樂在台灣發表了許常惠、馬水龍、錢南章、金希文、許雅民、李哲藝、冉天豪、高大偉等跨越四個世代十餘位本土音樂家的新作;愛樂在台灣參與了國家音樂廳首場音樂會、台灣第一個國際合唱節等首開台灣先例的藝文盛事,愛樂在台灣推動了合唱音樂劇場、台灣歌謠交響詩、原住民主題音樂會等多元創新的演出方式。
2012年,我們已備妥新的古典鉅著要首演、新的委託創作要發表、新的表演型態要推出。未來,我們會繼續深耕本土、接軌世界—就在這兒,我的台北,我的家。
杜語錄
杜老名言
【祝壽】音樂玩童之不老傳說